深圳經濟特區成立30周年之際,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考察深圳,明確指出“不僅要推進經濟體制改革,還要推進政治體制改革”。
9月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30周年慶祝大會上也指出,中央特一如既往支持經濟特區大膽探索、先行先試、發揮作用。同日,《南方日報》發表一組評論文章提出,作為各項改革的先鋒和試驗田,特區也應該是政治體制改革的先行者。
關于政治體制改革之必要性,溫家寶已深切指出:我們站在一個新的偉大的歷史起點上,不能停滯,更不能倒退,停滯和倒退最終只會是死路一條。
中國目前經濟發展速度為世界所矚目,但社會發展明顯滯后,社會各利益群體問關系趨于緊張,在一些地方,官民沖突時有發生。凡此種種表明,中國的社會治理和自組織模式正進八深度調整期。如何成功駕馭調整期的挑戰,取決于社會各界如何凝聚共識,共同構建一個能夠有效整合各利益群體訴求的政治架構。
社會治理失序的根源在于,目前的社會管理體制缺乏民主和法治機制,因而無法為大眾提供制衡威權與資本的制度性框架。
面對紛紜復雜的矛盾與沖突,應急性的維穗體制只能暫時遮將問題,而無助于問題之有效解決,甚至還可能導致問題的集中爆發。要解決中國面臨的問題,就必須推動治道變革,重中之重是啟動政治體制改革。
早在經濟體制改革之初,政治體制改革的愿景,就已被包括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在內的黨內有識之士提出。但過去幾十年來,與經濟體制改革的高歌猛進相比,政治體制改革進展不大。一方面是因為既得利益集團缺乏相應的改革意向,同時也是因為政改概念過于宏大,缺乏較為具體而可操作的方案。
目前已經展開的黨內民主、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等議程則過于技術化,無法產生聯動效應,難以拉動整個政改進程。
過去幾十年政治體制改革的進退得失告訴我們,只有抓住關鍵突破口并持之以恒地扎實推進,才能切實開拓政治體制改革的前進路徑。
以各級人大制度變革為政治體制改革樞紐,可被視為理性而有效的突破口。
人大之所以可成為政改之樞紐,是由它的性質所決定的。我國憲法和關于人大的諸多憲法性文件對人民選舉代表的權利、代表審議公共事務的權利是有明確規定的,只不過由于種種原因未能在現實中得到充分的貫徹和履行。
人大的代表機構性質決定了以人大為樞紐的政改,大體上可以做到可控而平衡。目前政治體制的不合理,主要表現為大量新興社會精英無法通過代議機制充分參與到社會治理體系之中,因而無法充分表達其利益訴求。這樣的格局不僅是公共治理智慧的損失,更造成群體問的對立心態,威脅治理秩序本身。
各級人大作為代表機構,完全可以通過選舉制度、代表制度的改革,吸納過去30年市場化和社會發育所形成的新興精英,化解體制內外的對立,擴大治理基礎,推進人大的代表性和吸納性。
以人大作為政改的重點,也將呈現為一種增量改革路徑。通過增強人大這個與人民保持直接聯系的機構的權威性,可以在現有的權力架構中引進社會改革的動力,從而使社會民主、黨內民主和行政體制改革相互呼應,形成聯動效應。這樣的改革進路類似于上世紀80年代在經濟領域中先放開私人企業,再涉及國有企業改革,以增量帶動存量,從而使有關各方能夠比較平穗地轉換權力運作方式,有效解決政策的合法性問題。
歷史經驗證明,通過民意機構的漸進改革,是實現現有體制平穗轉軌的有效路徑。與中國面臨相似課題的南方鄰國越南,也正是從國會開始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的。
至于人大制度改革展開的路徑,則可以上下并舉,重點是鼓勵各級地方人大,尤其是縣、鄉鎮基層人大在人大代表進舉、代表議事、預算騙制、權力監督等方面進行制度創新。過去若干年來,地方人大已經做了不少探索。現在則需推動地方人大更為大膽地試驗、創新。
就此而言,全國人大常委會初次審議通過、目前正在向全社會征求意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法修正案(草案)》與這個政治體制改革方向存在一定偏差。修正案(草案)突出了人大代表兼職的性質,要求人大代表集體活動。這樣的條款顯然不利于人大代表充分發揮自身的政治作用,不利于各級人大行使憲法所賦予的職能,進而也阻礙了以人大為樞紐推進政治體制改革路徑的展開。
為預留改革空間,立法者亦應對相關修訂條款三思而后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