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辦公室里有這樣的人嗎?生于“85后”,打扮“卡哇伊”,說話娃娃腔;沒事就玩“人間蒸發”,下班就愛抱團訴苦;稱呼沒大沒小,禮儀一竅不通;不懂事的一副理所當然,愛逞能的一臉學術高深;一哭二鬧三辭職,整出一堆爛攤子……如果你的新同事里有符合以上幾條的,“恭喜” 你遭遇了時下職場最“ 生猛”且有高傳染性的“公主病”!
癥狀一:脾氣乖張性子急
病患代表:慧美,25歲,機關職員
在單位,慧美是一個聰明、機靈又能干的員工,領導對她十分信任。不管什么任務,只要交到她的手中,就絕對不用擔心了,第二天一定辦得是既光鮮又得當。因為好強,單位同事背后都叫她“小強”。不過,慧美在單位呆了三四年,卻依然還是個辦事員,和她同時進來的同事或多或少都已當上了小小芝麻官,慧美對此很是郁悶。
當然不是慧美的工作能力有問題,歸根結底,是她的“公主”脾氣太給她“長臉”了。那一張嘴是有什么說什么,從來不顧及別人的感受。有一次,她竟然對領導說:“劉處,你以后別讓小王進我的辦公室了,我不太喜歡和她同處辦公。”
還有,要是哪天工作忙一點,慧美的心情就會急劇惡化,在辦公室里茶杯都可以摔起來,如果哪個同事這時剛好進來,只會得到她的冷漠對待。一些和她搭檔辦事的人,只要有任何小地方做得不好,都會被她劈頭蓋臉地呵斥一通。但顧及面子和她辦事的能力,同事們都默默隱忍著。
還有一次,因為上班時常遲到,領導找她談話。說著說著,慧美的性子就上來了,也不管對方是誰,叉著腰和領導對罵,還把椅子掄了起來,讓領導“落荒而逃”。以后大家都學乖了,辦事找她,沒事絕對躲著。
“公主”病癥:以自我為中心
這些“公主”們有著常人難以忍受的壞脾氣,很少顧及他人感受。古人說“小不忍則亂大謀”,“公主”們的辭海里卻沒有“忍”這個字。一切的一切,都得圍著她們公轉自轉。
診斷:直來直去不是缺點,可完全把職場當作自己的秀場,肆無忌憚地表達意見和展露個性就有點過頭了。張牙舞爪、口無遮攔是個潛在隱患,大家也許礙于某些原因不想計較,可如果秋后算起賬來,這些“公主”滿頭都是“小辮子”。
癥狀二:不把工作當回事
病患代表:汪瑋,22歲,公司職員
劉剛經營著一家外貿公司。去年,有個業務伙伴說自家女兒汪瑋大學畢業后一直沒找到工作,成天在家閑著,想讓女兒出來工作適應適應社會,便托劉剛把女兒安排到他的外貿公司上班。劉剛看在業務伙伴的面子上,也沒給汪瑋安排繁重的工作,只是讓她接接單子。可半個月下來,汪瑋基本上沒在公司干成什么事,成日游手好閑。劉剛覺得由她這樣繼續混下去,會影響到公司其他員工的情緒,于是找了個下午,把汪瑋請到辦公室,用盡量委婉和不傷人自尊的方式告訴她:這家公司不適合她。
劉剛做這事本來覺得挺難為情的,以前被辭退的員工們失望的表情歷歷在目,再說這次又有業務伙伴的關系在。不料汪瑋對劉剛的這番話根本不介意,她迅猛地反應過來,然后很大度地對劉剛慷慨激昂地陳述了一段,大意是說“我很明白,其實我來這里工作都是我爸的意思,我自己一點都不想工作的,現在既然你叫我走了,我絕不會怪你,你大可放下心理負擔”。最后,汪瑋還主動和瞠目結舌的劉剛握了一下手,總結陳詞是:“劉總,山不轉水轉,我們后會有期。”
后來,聽說汪瑋和朋友合伙開了家小酒吧,不過酒吧經營不到幾個月就關門大吉了,原因是汪瑋這種富家女根本不把錢當錢……
“公主”病癥:對工作不負責任
富家殿堂出身的“公主”們,自小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不愁吃喝。在她們眼中,工作不過是消遣時間的工具,此地不留人,自有留人處,只有工作適應她,沒有她去適應工作的事,一旦干不順眼了,拍拍屁股就優雅地走人了,留下一個爛攤子給同事們。
診斷:
本病因先天家庭環境影響加后天性格培養失誤形成,先天錦衣玉食的家庭環境,后天捧在手里的撫養方式,“公主”們自然無法體會錢財來之不易,也不會主動去承擔社會責任和工作責任。她們覺得最適合自己的生存方式,就是過著揮霍無度、不愁吃穿的日子。
癥狀三:不咸不淡不爭氣
病患代表:彥雯,23歲,公務員
彥雯大學畢業后考上了公務員,第一天上班留給同事們的印象挺不錯。她總是不急不躁的,跟她說什么她都點頭應了,說話也文文靜靜,大家都說這個小姑娘性子挺好。
后來的工作中,彥雯也一直維持著這樣的性子。每天工作按時完成,從不遲到早退可也絕不加班。開會的時候從來不聲不響;平時在辦公室里,其他的女生聊衣服聊男生聊零食,無論話題多熱鬧,她都不參與;同事聚餐或者計劃著一起出游邀請她,她總笑笑,然后特別真誠地說自己不太喜歡出門,希望他們玩得開心;平時,她一副不諳世事的模樣,同事們為了某個評優名額明爭暗斗個個搶先的時候,主管問她要不要填報名表格,她回答:“這是什么?不用了吧,好麻煩。”大家為了年終評選的好名次絞盡腦汁的時候,她對著來拉關系的同事也笑笑,最后表格上全部清一色地勾了“優秀”。
大家都挑不出她的毛病,可也總覺得少了點什么。漸漸的,大家習慣了聚餐不叫她,平時說笑也很少提起她,連主任開會的時候也不再叫她發言。
有一天一個同事帶來一個消息,說彥雯的家庭背景很不錯,算得上是“富二代”。大家紛紛“哦”了一聲,恍然大悟地說怪不得這個小姑娘這么與世無爭。
“公主”病癥:看似云淡風輕,實則不思進取
工作上的事點到即止,“公主”們不習慣為了自己的理想打拼,也不會主動去爭取什么。習慣了吃穿不愁的安定,事事搶盡先機對她們來說是太費力的事情。于是,別人做出成績的時候,“公主”們依舊是不咸不淡的偽新人——工作幾年了,一點進步也沒有,背著老員工的名號,卻依舊是新人的模樣。
診斷:
局限于一個人的世界,把工作和生活想得過于簡單,不明白酸甜苦辣咸的人生五味,從而形成不思進取的消極人生觀。
總結:“公主病”可以不治而愈
早在2006年,韓國就有“公主病”、“王子病”的說法,雖然難以給它精確定義,但大致意思是:某些女人自以為是公主,所以自認應該受到公主般的待遇。
“公主病”又可分為真公主與假公主。真公主條件優越,備受呵護寵愛,在成長的過程中不識人間疾苦,因此也不懂人情世故。假公主則未必有真公主的出身條件,卻一樣有公主的驕縱跋扈,特別是很多自恃長得漂亮的女性尤為明顯。但無論是真公主還是假公主,這些習慣多是由父母、家庭的溺愛與過度保護造成的。
因為從小就被照顧慣了,這些公主的自理能力普遍很差,表現在工作上,就是抗壓性都很低,一有壓力就打退堂鼓;不能承擔壓力,自然也無法承擔責任,所以缺乏責任感;最要命的是在工作中馬虎敷衍,由于個人失誤而給公司帶來無盡的麻煩和損失。
對“公主病”也不必太過憂心,在心理師的眼中并不愿將其稱為“病”。成人的世界里,“小公主”一定會因為自己不成熟而付出代價,如果她能在生活經驗中、挫折中不逃避,覺察到自己的不足與稚嫩,并愿意發展自我、成熟自我,就可以將“公主病”的狀態轉化為自我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過渡時期——“公主”期,把“公主”的人格變為人格發展的一個部分。
年輕的女性要考慮“我是誰”,在不同的環境中“我的角色”應當是什么。學會管理自我角色、角色成長技能,形成成熟的心理,在工作中、兩性關系中培養自己的情商以及與他人和諧相處的能力,提升自己的耐受性與責任心,為自己的人生幸福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