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生活節奏、工作壓力、營養結構及環境衛生的變化,造成血液各項生理指標超過(或低于)正常值,一系列的生理代謝紊亂引發的血脂異常、糖尿病、高血壓、白血病、貧血等,這時候的血液稱為“非健康血液”。
如果您經常出現以下情況,說明您可能有血液方面的問題了,應到醫院做進一步檢查。
1 頭暈、胸痛、心悸、胸悶;
2 面頰蒼白、頭暈眼花、精神不振、疲乏體虛;
3 口渴、尿少、體重下降;
4 劇烈的頭痛;
5 指甲發脆,頭發枯黃;
6 無法擺脫不良習慣(吸煙、喝酒、嗜甜食);
7 日常生活中缺乏運動;
8 無緣無故出現青紫斑;
9 飲食里缺少蔬菜和水果;
10 患有慢性病;
11 生活在輻射量超標的地區。
“非健康血液”有哪些危害性?
①知曉率低:大多數人處于非健康血液狀態,自己卻不知道,一般去體檢時才被發現。
②發病率高:非健康血液的人群在我國極為普遍,1/3以上的人群血液處于非健康狀態。
③治愈率低:發病后如缺乏有效治療,會進一步惡化。
④可控率低:由此造成的意外、突發性死亡比較普遍,并且難以控制。
⑤死亡率高:常見死亡原因為冠心病、心肌梗死、腦出血等。
⑥致殘率高:一般多為腦出血、腦梗死所致的后遺癥。
血液四大危情及預防
血液“變稀”
血液“變稀”指的是什么?
很多人誤認為貧血是血液“變少”的結果。其實,貧血是血液中紅細胞容量的減少,通俗地說,貧血不是血液“變少”了,而是“變稀”了。有統計顯示,我國每10個成人中就有2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貧血,在兒童和婦女中這一比例更高。血液變稀除與貧血有關外,還與血液中的電解質被稀釋造成低鈉血癥等相關。
血液“變稀”有什么表現?
疲乏、困倦、無力是貧血最早期的癥狀,以活動后心悸、氣短最為常見。同時,還會出現頭痛、頭暈目眩、耳鳴、注意力不集中、反應遲鈍、嗜睡等癥狀,還可伴有食欲減退、腹脹惡心,以及皮膚干燥、毛發枯干等癥狀。
怎樣預防血液“變稀”?
合理膳食是預防貧血最基本、簡單的方法。蛋白質是構成血紅蛋白的重要原料,應多食用含蛋白質豐富的食物,如牛奶、魚類、蛋類、豆類及其制品等。并盡量控制脂肪的攝入量,因為脂肪可抑制人體的造血功能。當出現排尿功能障礙時,應及時到醫院檢查治療;天熱大量出汗時,不要喝大量的白開水,而應喝些淡鹽水,預防低鈉血癥的發生。
B族維生素(維生素B、葉酸)是紅細胞生長發育所必需的物質,飲食中以動物肝臟和瘦肉中含量較多。綠葉蔬菜等也含有葉酸,但應注意烹調時間不宜過長,溫度不宜過高。食用含鐵豐富的食物,可預防缺鐵性貧血。鐵質含量豐富的食物有動物內臟(如肝和腰子)、牛肉、雞肉、海鮮、干的青豆、水果干、深綠葉蔬菜等。另外,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如番茄、花椰菜、馬鈴薯等都會增加人體對鐵質的吸收。
血液“變臟”
血液為何會“變臟”?
血液處在環境污染物、各種細菌病毒以及我們自身代謝廢物的重重“包圍”之中,如果這些物質突破了我們機體的免疫“防線”或者累積過多,自然會造成血液成分的改變,通俗地說,就是血液“變臟”了。
血液“變臟”有什么害處?
工業污染物如重金屬、苯、甲醛、氟等進入人體,可引起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高鐵血紅蛋白血癥、氟中毒等多種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疾病;細菌、病毒、寄生蟲的侵襲,還會引起肝炎、痢疾、艾滋病、瘧疾、結核病、鉤蟲病、血吸蟲病等傳染病和寄生蟲病的肆虐。血液不再“純凈”,必將引發全身性的疾病。
怎樣預防血液“變臟”?
防止血液“變臟”,除了盡量遠離工業污染以外,我們自己一樣可以“有所作為”。
首先,我們要減少血液的“暴露”。包括遠離毒品(共用針頭),不到非法采血點賣血,盡量減少輸血及應用血液制品。
其次,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這是防治寄生蟲病的前提。飯前便后洗手,不飲生水,生食瓜果蔬菜要反復清洗,尤其要改變赤足下地勞動的不良習慣。生熟食品要分開,火鍋里的菜品一定要熟透了再吃,不吃或盡量少吃生的、半生的海鮮、肉類。
第三,利用蔬果排污。胡蘿卜蘊藏大量果膠,可與重金屬汞結合,生成新物質排出體外;大蒜的特殊成分可使人體內的鉛濃度下降;青綠色蔬菜富含堿性成分,可使沉積于細胞中的毒素重新溶解,隨尿液排出,被譽為體內的最佳“清潔劑”,生吃或榨汁飲用效果最好;海帶富含膠質,可促使侵入血液的放射性物質從尿中排泄;黑木耳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是血管的“清道夫”,可預防血栓形成,其特殊成分可以幫助消化纖維類物質;木瓜富含蛋白酶,可分解體內的廢物和積累的脂肪。
血液“變稠”
血液如何“變稠”?
當人體發高熱、劇烈嘔吐、腹瀉、中暑時,由于體內的水分大量丟失,血液就會變稠;而衰老、遺傳以及飲食、生活方式的改變使血脂、血糖等逐漸超標,也會令我們的血液越來越“稠”。
血液“變稠”有什么危害?
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影響全身的血液灌注,造成重要器官缺血、缺氧,有可能危及生命;二是導致血脂異常,血黏度升高,膽固醇在血管壁沉積,造成動脈硬化、血小板聚集。血液的這些變化,不但可引發高血壓、冠心病、腦卒中等心腦血管疾病,還會進一步引發腎臟損害、眼底損害等,這些都直接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危及生命。
怎樣預防血液“變稠”?
這就要從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人手了:
首先,要保證充足的水分供應,成年人每天要喝2000~2500毫升水(包含食物中的水分)。一旦發生高熱、劇烈嘔吐、腹瀉、中暑時,要及時補充水分,喝淡鹽水。如出現皮膚彈性下降、口渴、尿少、呼吸急促時,應及時送醫院輸液急救。中老年人睡前和晨起時喝杯溫開水,對預防血液變稠有一定作用。
其次,要適當運動。運動能改變血液中化學成分,有利于防止動脈血管硬化,減少膽固醇阻塞血管。保護血液、維護心血管系統的健康,要經常參加以增強耐力為主的運動項目,如跑步、打球、登山等。
第三,要保持一顆平常心。有研究證明,壓力會引起脂質代謝的異常,引發血栓。人們在精神緊張時,血膽固醇會急劇上升,而怒氣會刺激人體分泌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隨之而來的是心動過速,血壓上升。因此,做好自我心理調節,保持樂觀情緒和良好心態有利于血液健康。
在日常生活方面,應減少脂肪的攝入,做到動物蛋白和植物蛋白比例合適,糧食與肉蛋魚奶比例合適,同時,飲食清淡、多吃蔬菜和水果等都是有利于血液健康的。
如有必要,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三七、絞股藍、丹參、川芎、當歸、紅花等活血化淤的中藥以及阿司匹林、潘生丁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西藥。如已出現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異常等,應遵醫囑服用相關藥物,不可因為沒有自覺癥狀而拒絕治療。
最后,應養成有規律的生活習慣,摒棄吸煙飲酒等不良I嗜好。吸煙飲酒對本已受環境等多種不利因素侵襲的血液來說,無疑是火上澆油。
血液“變質”
何謂血液“變質”?
在正常情況下,我們體內血細胞的分化、增殖都受到特定機制的調控,一旦這種調控“失靈”,造血系統將發生嚴重的疾病,如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白血病、骨髓纖維化等,此時的血液,已經“變質”。
血液“變質”有什么征兆?
血液“變質”,最可怕的莫過于白血病,以下就是白血病的一些常見表現:
1 骨頭痛。白血病會使骨髓膨脹,骨膜受到拉伸,從而引起疼痛。尤其是在膝蓋的上下方最明顯,常被誤認為是關節炎。
2 發熱。發熱不規則,時而高熱,時而低熱。發高熱時,用抗生素無法控制。
3 容易出血(如鼻出血、牙齦出血等),皮膚常出現淤斑,并逐漸加重。
4 貧血、精神委靡、胃口不好。
5 淋巴結增多增大,通常發生于頸部、腋窩部,一般不會覺得疼痛或壓痛。
怎樣預防血液“變質”?
雖然現在還沒有能夠完全預防白血病等惡性血液病的方法,但平常多一些注意,是可以減少其發生概率的。
首先,不要過多地接觸x射線和其他有害的放射線。從事放射線工作的人員要做好個人防-護,婦女在懷孕期間要避免接觸過多的放射線,否則胎兒的白血病發病率會增高。不過偶爾的x線檢查,放射劑量較小,基本上不會對身體造成影響。
其次,不要濫用藥物。使用氯霉素、抗癌藥、免疫抑制劑等藥物時要小心謹慎,必須在醫生指導下服用,切勿長期使用或濫用。
第三,要減少苯的接觸,以苯為化工原料進行生產的工人一定要注意加強勞動保護。家庭裝修時盡量簡單,選擇有質量保證的建材,以避免甲醛、氡氣等誘發白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