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高科技的發展,現代醫學發生了巨大變化,其中最重要的趨勢是手術有限化和人工智能化:許多過去需要開“大刀”的,現在“小手術”即可解決問題;不少手術更加安全、更加簡單。另一方面,隨著我國醫療制度的改革和醫療單位之間的競爭,人們在看病方面更加精打細算,方便經濟的門診手術將越來越受到眾多患者的青睞。
門診手術一般說來都比較小,危險性不大。患者既治好了病,又省去了住院時間和經費,是兩全其美的好辦法。但由于來了就做,做完就回去,手術后患者特別要注意觀察,加強自我護理,防止并發癥,確保手術成功。
門診手術的傷口一般不大,比較表淺,疼痛不會太劇烈,可以忍受。如疼痛影響睡眠,可以適當服用消炎痛、布洛芬之類的止痛藥。除了醫生特別囑咐外,門診手術后可以活動,不必老躺在床上。
術后一兩天內要注意傷口敷料有無滲血。紗布上有少量血跡,范圍不加大,沒有問題。如滲血較多,整個紗布全被浸透并有血流出來,應到醫院去看。不要為了看傷口多大,縫了幾針,長好沒有,不時自行揭開紗布,造成感染。也不要洗澡,避免弄濕傷口。嬰幼兒會陰、大腿附近的傷口,特別應防止尿液、大便污染,一旦污染,應及時更換。四肢、手足手術后,肢體應該抬高,便于靜脈回流,循環暢通。觀察指(趾)端顏色。如果發紫,并感到麻木,扳動時感到特別疼痛,要及時松開敷料、繃帶,到醫院換藥處理。
一般開刀后兩三天內,體溫會升高一些,這是正常現象。門診小手術反應輕微,常不明顯。如果自覺發熱,家中有體溫計,可每日上、下午各測1次。如果腋下體溫超過38%,或手術后四五天體溫升高,加上傷口疼痛加重,應懷疑傷口發生感染,及時就醫。
開刀時,總有一些肉眼看不見的神經纖維被切斷。傷口瘢痕修復時,新生的神經長人瘢痕,很容易受到刺激,產生癢的感覺,這是正常現象,說明傷口即將長好,不要因此搔抓。傷口一般5~7天拆線。小兒或頭面部的傷口容易愈合,可以稍稍提前。切除部分皮膚的傷口,或患者年紀較大,傷口長得慢,要推遲幾天拆線,按醫生的吩咐辦就行了。此外,術后服藥、打針、復診,也應按醫囑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