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張早飯后出現中上腹隱痛,伴有惡心、出冷汗,原以為是老胃病發作了,心想熬一熬就過去了。誰知癥狀一直沒有好轉,連午飯也吃不下,服用胃藥后癥狀也無好轉。到了晚上,她的臉色越來越蒼白,還嘔吐了幾次,大汗淋漓。老伴發覺情況不對,立即撥打“120 ”。送至醫院經過檢查,老張被確診為急性心肌梗死,遺憾的是因為送來得太晚,已經錯過了搶救的黃金時間。經過醫生幾天的全力搶救,老張終于脫離了危險,但留下了嚴重的后遺癥,步行100多米就覺得胸悶、氣急,生活質量嚴重下降。
什么是急性心肌梗死搶救的“黃金時間”呢?醫學上將急性心肌梗死發病后6小時作為搶救的“黃金時間”。超過這個時間段,治療效果就會大打折扣,甚至產生嚴重后果而危及生命。
時間就是生命——生死攸關6小時
心臟的血液是通過起源于主動脈根部的冠狀動脈供應的。當冠狀動脈管腔狹窄超過75%時,人體活動時會因心臟供血不足,出現胸悶、疼痛等癥狀。當冠狀動脈完全堵塞時,心肌細胞就會因缺血、缺氧而發生變性或壞死,即心肌梗死。
研究證明,心肌細胞壞死是在冠狀動脈血流完全中斷,即心肌梗死發生后半小時左右開始出現的。因此,爭取在第一時間疏通心肌梗死的相關血管,恢復心肌血供是搶救心肌梗死患者的關鍵。
癥狀+檢驗+經驗,綜合判斷
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主要依據典型的臨床表現、特征性的心電圖改變和血清心肌標志物(心肌酶譜)的動態改變。一般患者會有胸前區壓榨樣疼痛,持續不能緩解,可伴有左側肩背部等區域的放射痛。因為內臟的感覺神經呈交叉分布,所以有的患者癥狀不典型,不是表現為胸痛,而是表現為上腹部、肩背部痛,甚至是類似牙痛的下頜區疼痛,因此易被忽視。患者如果疼痛持續不能緩解,應及時去醫院就診,避免延誤病情。
臨床上對于急性心肌梗死的生化檢驗主要是心肌酶譜檢驗,包括肌鈣蛋白、肌紅蛋白、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乳酸脫氫酶、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等一系列指標。正常時它們均存在于心肌細胞內,只有在心肌損傷或壞死的時候才被大量釋放進入血液,引起相關指標的明顯升高。由于各項指標的升高出現順序不同,因此所反映急性心肌梗死的意義也不相同。目前公認的比較敏感的生化指標是肌鈣蛋白,但是它最快也要在發病后2-3小時才升高,所以在發病早期心肌損傷標志物的檢測結果可能仍為正常。
在臨床實踐中,尤其是年輕醫生碰到具有不典型的胸痛癥狀但心肌酶譜檢查卻正常的患者時,不能掉以輕心。如果心電圖已有典型的心肌梗死特征性改變,就可以不必理會心肌損傷標志物的結果,盡快開展搶救工作;如果心電圖的改變也不典型,則需密切關注病情變化,定期復查心電圖、心肌酶譜,一旦出現有診斷意義的變化立即進行搶救和治療。
診斷明確,立即搶救
一旦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明確后,就必須爭分奪秒地開展血管的疏通工作。目前,通過對患者病變血管先行球囊擴張再置人血管支架,從而恢復冠狀動脈血流的急診介入治療是最有效的。現在各大醫院均已開展了相關工作,為保證療效還專門開辟綠色通道,配備有專門的醫護人員和設備24小時待命,以縮短“D to B”的時間(即從就診到球囊擴張的時間),從而保證搶球頃利。
在一些基層醫院,如果接診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又沒有相關條件進行急診介入治療,也可以在保證患者安全的前提下,先行藥物溶栓治療后再轉送上級醫院進一步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