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明史》記載,成化年間,御馬監太監汪直因聰明伶俐,善解圣意,深得皇上寵愛,權傾一時。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汪直以“提都西廠”身份到南京、蕪湖、蘇州等地巡查,每到各府縣,當地官員都出城幾里跪著迎接,“都憲叩頭如搗蒜,伺郎扯腿似燒蔥”。一旦汪直對哪個官員不滿意,就會問:“知道你頭上的紗帽是誰家的?”話語間隱藏的潛臺詞顯而易見。有一回,汪直得到一個搞笑的答案,被問的縣令認真地回答:“某紗帽用白銀三錢,在鐵匠胡同買的。”面對這個看似大不敬的回答,汪直大笑,并沒有責怪那縣令。
汪太監不責怪縣令,說明了他開明和大度,同時也說明,縣令所說既是笑話,也是大實話。
難道不是么?看看漫天飛舞的、各種各樣的紗帽,有幾頂不是用白銀買的!不是在“皇帝家”買的,就是在“宰相家”、“巡撫家”、“太守家”買的。“要想富,動干部”。許多巡撫、太守都深諳此中奧妙,一上任就大刀闊斧地“動干部”,一邊調位子,一邊收白銀,很快就金滿倉,銀滿倉,先富起來了。
比較起來,汪直比縣令更加精明、更加成熟、更通曉官場“錢規則”,他所問的“你頭上的紗帽是誰家的?”看似平常,實則分量極重,寓意很深,充分反映了他的老到和功力。而那個縣令呢?盡管他歪打正著說了一句大實話,但顯然涉世未深,很不成熟,對官場之事只了解一點皮毛,甚至連一點“毛”都不沾邊,所以他是那樣的不曉世事,那樣的幼稚可笑。由此也就不難理解,他為什么只能當縣令,而汪直能夠當上欽差大臣,差距就在這里。
在汪直看來,官員頭上的紗帽都有賣家,買者必須絕對忠誠于賣家,全心全意地為賣家服務,這是為官者應當知曉的基本常識。如果連基本常識都不懂,那這個官就肯定當不好,也不能再往上提了。
可惜的是,當紗帽成為商品待價而沽、自由買賣時,朝廷的信譽、威望,社會的公平、正義以及人的道德、信仰、禮義廉恥等等,一切的一切,也就完全徹底地、干干凈凈地賣掉了!只剩下一具沒有靈魂的軀殼。
依汪直的精明,他不可能不知道買賣烏紗的結果。那么,他為何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呢?原因不外乎兩個方面:一是風氣使然,大家都這樣,誰也不能扭轉它,誰也不能超然度外;二是汪直本身也是買官賣官的受益者,所以也是烏紗帽生意的維護者。
不管何種原因,汪直這個典型形象是很有現實意義的,也是后繼有人的。(摘自《雜文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