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娜在馬家營開了一間理發(fā)館,招牌就四個字:小娜理發(fā)。
馬家營是真正的城市村莊,周圍都已經開發(fā),高樓大廈把這個小村子圍成了一個孤島。
小娜理發(fā)的這條街很窄,兩旁又擺滿了賣菜賣飯的小攤,出租車開過去都比較困難。她就在這些南腔北調的生意人中闖起了江湖。
小娜臉小,眼睛小,長得不俊。沒見她化過妝,穿著也不洋氣,說話還帶點鄉(xiāng)音,很樸實。她個兒也小,剪發(fā)時往往踮著腳尖。
小娜給我理發(fā)已經五六年了,我們彼此都很熟悉。通過理發(fā)時的閑聊,我知道她家離這座城市100多公里,她16歲就出來打工,在美容美發(fā)廳學了技術,攢了幾千元錢之后,就當起了小老板。
她說開店第一年剛夠吃喝和付房租,沒有賺錢。原因是這條街臟。門面不上檔次,理發(fā)的價格也低,大人理發(fā)收3元,小孩理發(fā)收1元,多
數都是讓人家隨便給。
前年,我搬了家,離小娜的理發(fā)店遠了,就在附近的大店理。每次花30元,可總是不滿意。于是打車再去找小娜,因為人多,等了一個小時。之后每次去幾乎都要排隊。
前幾天,辦事路過那里,順便理發(fā)。當時已晚上8點多了,心想不用再等。誰知進去一看,沙發(fā)上坐個焗油的,椅子上躺個刮臉的,旁邊站個等著的。小娜說:“沒辦法,再熟也得講先來后到。”我說:“我先去附近吃飯,給我排個號。”小娜答應著拿出兩元錢說:
“幫忙捎個燒餅加雞蛋,早就餓了,連吃飯的空都沒有。”
她有很多固定的顧客,可不管生人熟人,她都極為認真。每次理好后總要轉圈反復細看,哪怕有一根頭發(fā)不齊,也不輕易放過。盡管有時顧客自己說好了好了,她還是要再檢查一遍,這已成了職業(yè)習慣。f69433790c76fd4a6627a5e30184fcbe
她剪出來的發(fā)型,誰見了都說順眼。我曾介紹兩位極講究的老板朋友去理發(fā),開始他們都不屑一顧,但理過之后全都服了。說小娜是全市最好的理發(fā)師。從此,每當理發(fā)就開著“豐田”和“奔馳”,走向那寒酸的小店。
小娜結婚兩年多了。老公原來開出租車,有空就去店里幫忙,今年年初到縣里開了一家洗腳店,兩人各忙各的,十天半月難得一見。小娜說他倆買了一套房子,得拼命掙錢還債。
我曾跟小娜說:
“你這手藝在這小店可惜了,咋不開個高檔美發(fā)廳?”她卻回了一句很經典的話:
“華爾街的銀行大,也不是倒閉了?”
一位顧客問小娜:
“這里明年就要拆遷了,你知道嗎?”小娜沒有一點吃驚和抱怨,而是說了一句更經典的話:
“只要世上的人長頭發(fā),我就有飯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