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特比不幸遭遇了“黑色七月”,他接連申請了八所大學,不料全軍覆沒,顆粒無收。臨近畢業的中學校園,仿佛大戰前夜的城市,忽然兵荒馬亂,再無往日的寧靜。一紙大學錄取通知書,把一個教室的同學們劃分成了兩個陣營,被錄取的興高采烈,落榜的則垂頭喪氣。幾家歡喜幾家愁,兩手空空的巴特比心事重重,不知該如何向父母開口。
現實很殘酷,卻無法逃避,巴特比不得不把這個結果告訴父母。父親大失所望,母親連連唉聲嘆氣,就連妹妹也開始瞧不起他。巴特比灰心喪氣,獨自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躲在家里度日如年。幾天后,巴特比忽然收到一封郵件,拆開一看,他從沙發上一躍而起,瘋狂地大喊大叫:“我被錄取了!”那是一張夢寐以求的大學錄取通知書,他意外地被南哈蒙理工學院錄取了。
這個場景太熟悉了。每年到8月,無數中國家庭都照例會上演這一幕,但場景換到美國,讓我很不適應。有人說全球化就是中國化,這要有點想像力,因為片中后來發生的事對美國人來說是青春喜劇,對中國人來說是紀錄片。如果這就是全球化,全球化就太悲劇了。
巴特比的錄取通知書讓一家人都高興壞了。雖然南哈蒙理工學院沒什么名氣,全家人以前從未聽說過,但畢竟是大學,父母臉上又有了笑容。開學這天,父親親自開車將巴特比送到學校,并見到了校長。雖然校園規模不大,看上去還略顯破舊,學生也不是很多,但是個個朝氣蓬勃,父親滿意地回去了。他做夢也想不到,眼前的這一切,竟是個騙局。
大學是假的,大學生是假的,就連校長也是贗品,所謂的“南哈蒙理工學院”,純屬虛構。這所雷人的山寨大學,正是巴特比的杰作。他無法忍受父母的臉色,于是找到班上另外幾位同學商量對策。一伙相同命運的落榜生聚在一起,忽然迸發出了這個創意——既然沒有大學要我們,干脆自力更生,創辦一所大學,自己錄取自己。
他們精心偽造了大學錄取通知書,煞有介事地建立了招生網站,還成功說服了一位同學的叔叔臨時客串校長。不可思議的是,他們居然找到一處剛剛廢棄的單位大院,粉刷一新。 “南哈蒙理工學院”橫空出世。開學這天,巴特比又在網上召集了大批學生前來助陣,成功地騙過了父親。
《錄取通知書》這部電影讓我想起韓寒的故事,這孩子讀高中時,由于七門功課不及格,被迫休學。辦理休學手續時,老師關切地問他,你不上大學,將來怎么養活自己呢?韓寒怯生生地答,稿費。辦公室里所有老師都笑了,笑得意味深長。也許在老師們看來,只有大學才是通向成功的必經之路。
關于要不要上大學,巴特比與父親曾有過激烈的辯論:“大學每年的學費是2萬美元。根據我在網上查到的統計資料,一個只有高中學歷的人,一年可以掙2萬美元,也就是說,在接下來的4年內,你可以選擇讓我消費8萬美元,或者讓我出去掙8萬美元。”巴特比極力想說服父親,不要迷戀大學,大學只是個傳說。父親卻勃然大怒道:“這個社會有它的準則,第一條準則就是上大學。如果你想融入社會,如果你想擁有快樂而成功的人生,就必須上大學。”父親固執地認為,大學是人生惟一的出路,然而不幸的是,巴特比通往大學的路卻總在施工中。走投無路,他終于爆發,以惡搞的方式發泄了心中的不滿。
這部電影是親戚家的孩子向我推薦的,他說:“我看了三遍,哭了三次。”他遭遇了與巴特比同樣的命運。由于高考失利,原本挺活潑的孩子,忽然變得沉默寡言,多愁善感。作為親戚,我只能鼓勵他繼續努力,不要輕易放棄,但是我還想說,人生更像一場馬拉松,起跑時沖在最前面的,往往不是冠軍。
更何況,那所山寨大學的校址,其實是個廢棄的精神病院呢。
(李箐摘自《新民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