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說近代的中國“積貧積弱”,但如果按照近二十多年來經濟史學家提供的數據,近代中國其實一直是個經濟大國。《大國的興衰》引用經濟史學者貝羅克的統計,中國經濟總量世界第一的寶座直到1890年才被美國搶去。但中國在整個19世紀和20世紀上半葉都不被看作大國,直到1950年以后才重新被視為大國。
既要看經濟總量,也要看經濟結構
從鴉片戰爭到新中國成立的一百多年里,中國的國際地位為什么與中國的GDP(國內生產總值)排名相去甚遠?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如果僅僅從經濟的角度看,則與中國當時的GDP結構與其他大國迥異有關。
近代,大國地位是靠戰爭來確立的,而和戰爭關系最密切的經濟部門是工業和交通運輸。《大國的興衰》一書認為:經濟總量本身并無太大意義,數億農民的物質產量可以使500萬工人的產量相形失色,但由于他們生產的大部分都被消費了,所以遠不可能形成剩余財富或決定性的軍事打擊力量。英國在1850年是強大的,它強就強在擁有現代的、創造財富的工業和由此產生的一切利益。
根據《大國的興衰》一書的計算,1860年,英國的生鐵產量占世界的53%,煤和褐煤的產量占世界的50%,其現代工業的生產能力相當于全世界的40%~50%,人均工業化水平是中國的15倍。
清朝不僅缺乏近代工業和交通運輸,而且其GDP中有相當高的份額是皇家園林及貯藏其中的價值連城的藝術品。圓明園、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等皇家園林中的無數珍寶,就是清朝統治者把本可投資于近代工業和交通運輸的物力、財力用于奢侈活動的活標本。這些財富不僅沒有成為清朝抵抗侵略的戰爭資源,反而讓清朝統治者更容易對外投降。1895年,慈禧太后沒能把對日戰爭堅持到底,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擔心日寇打進北京城,讓她心愛的頤和園重蹈圓明園毀于一炬的覆轍。
抗日戰爭爆發前的1936年,中國的GDP仍高于日本,約為日本的1.9至2.8倍,但無論是日本政府、中國政府,還是西方的觀察家,都認為日本明顯強于中國,這是因為中國的工業力量和日本不在一個檔次上。抗戰初期,中國也確實喪師失地。
鐵路運輸對戰爭影響重大
中國經濟結構的逐步優化,為中國擺脫弱國地位奠定了物質基礎。我們先來比較一下甲午戰爭、抗日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在這三次戰爭中,國內能否生產出足夠的軍需品,并把這些軍需品及時運送到前線,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
甲午戰爭之前的1890年,中國現代制造業僅占GDP的0.1%,加上現代運輸業和商業也僅占0.5%,武器嚴重依賴進口,這種極其落后的經濟結構是中國節節失利的重要原因。另外,1890年中國鐵路的營業里程只有10公里,日本已達2349公里。
全面抗戰開始前的1933年,中國現代制造業增長到2.5%,加上現代運輸業和商業占4%。1930年,中國鐵路營業里程增長到13411公里,此時的日本為21593公里,中日差距已明顯縮小,這是中國政府能夠在抗日戰爭中及時向前線調動軍隊,向后方疏散工業和高校的物質基礎。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的1952年,中國現代制造業達到4.3%,加上現代運輸業和商業占到7.1%,這是中國政府能基本保障志愿軍在朝鮮前線的后勤供應,并在戰爭期間迅速恢復國民經濟的物質基礎。
先進生產力比GDP更重要
1950年,中國的GDP比1913年減少了約1%,僅僅是美國的18%。此時,中國的GDP僅占世界總量的4.5%,加上支持中國進行抗美援朝戰爭的蘇聯和東歐國家,也僅占17.6%,而在朝鮮參戰的美國加上其西歐盟國和日本,GDP總量高達世界的59.9%。中國卻能在朝鮮戰場上和打著“聯合國軍”旗號的美國及其盟國打成平手,簽署停戰協定,有人認為當時中國的國際地位高于晚清和民國。
1978年,中國的GDP總量比晚清和民國時代的排名都靠后,但擁有尖端國防科技的中國,國際地位顯然大大提高了——中國是當時世界的“大三角”之一。
總之,從中國一百多年來的歷史經驗看,無論是GDP總量,還是GDP在世界上的排名與份額,都不一定能反映經濟發展水平,更難反映中國國際地位。GDP統計,只是國力對比中的一個狹窄方面。是否擁有先進的生產力,具有現代化的經濟結構,往往比GDP更加重要。
(秦隴一摘自《青年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