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嘗彈雀于后園,有群臣稱有急事請見。太祖亟見之。其所奏,乃常事耳。上怒詰其故,對曰: “臣以尚急于彈雀。”上愈怒,舉柱斧柄撞其口,墮兩齒,其人徐俯拾齒置懷中。上罵曰:“汝懷齒欲訟我耶?”對曰:“臣不能訟陛下,自當(dāng)有史官書之。”上悅,賜金帛慰勞之。(司馬光《涑水記聞》)
【蠹魚案】宋太祖趙匡胤在園子里打鳥(是否打麻雀、除四害,待考),幾個大臣急急忙忙聞了進來,說有要事稟報,結(jié)果匯報的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弄得他很是光火。偏偏又有人不知趣,頂撞說小事再小,也比打鳥要緊,于是被皇上用斧頭柄敲掉了兩顆牙齒。掉牙大臣還是不知趣,慢吞吞地把牙齒撿起來揣在懷里,這個挑釁的舉動無疑是火上澆油,氣得老趙破口大罵:“你小子難道想拿牙齒作物證,去法院告我故意傷人嗎?”掉牙大臣回答說: “微臣哪敢告皇上啊!只是,寫歷史的人恐怕會把今天的事情記下來。”這回,倒是老趙知趣了,趕緊賠給掉牙大臣一筆損失費,算是“私了”。這件事情表明,趙匡胤對寫歷史的人還是比較敬畏的,他希望自己能在歷史上留個好名聲,不要弄得灰溜溜的,動不動就給后人挖出來鞭尸、吐口水。一般而言,對歷史心存敬畏的人,做起事來多多少少都有些顧忌,不會放出“在我死后,哪管它洪水滔天”之類沒有人性的狠話,也不會刻意追求“史無前例”之類的偉大功績。別的不說,至少在對待開國功臣上,趙匡胤的名聲要比大開殺戒的劉邦、朱元璋好。可見,有敬畏和沒有敬畏。一實在可以說是判若云泥。
【又案】1962年夏天,面對由于“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所造成的困難局勢,劉少奇曾經(jīng)激動地對毛澤東說: “餓死這么多人。歷史要寫上你我的,人相食,要上書的!”(郭德宏、林小波《四清運動實錄》,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版)劉少奇的話,體現(xiàn)的正是一種“敬畏歷史”的心緒。
【又案】克里斯塔·施羅德在談到希特勒對戰(zhàn)爭的態(tài)度時,是這么寫的: “對戰(zhàn)爭帶來的痛苦和災(zāi)難,他完全沒有感覺,對人民遭受的苦難和毀滅也無動于衷。多數(shù)時候,他都玩世不恭地撇撇嘴對我們說: ‘由于自然災(zāi)害,數(shù)以百萬的人遇難,而人類的日常生活并沒有因此而停止。戰(zhàn)爭災(zāi)難和大量生命的消失,從歷史上來看,根本不算什么。’有一天,有人提請他注意國防軍中年輕軍官傷亡慘重,希特勒毫不遲疑地說: ‘可是,這些年輕人不就是為了這個目的嗎?’”(克里斯塔·施羅德《在希特勒身邊1 2年:希特勒貼身女秘書回憶錄》,作家出版社,2006年11月版)戰(zhàn)爭是典型的人禍。是人類的自相殘殺,希特勒卻把它和自然災(zāi)害相提并論,而且說得那么輕松,實在是匪夷所思。不過,“玩世不恭”這個詞,倒是部分地為我們解釋了希特勒的心態(tài)。在他眼里,戰(zhàn)爭只是一場游戲,人的生命沒有任何價值,如果有,也只是為了像他這樣的專制者創(chuàng)造“史無前例”的偉大功績而充當(dāng)“炮灰”。對于一切“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專制者來說,既談不上敬畏生命,當(dāng)然更談不上敬畏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