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有一種叫“侍中”的官兒,級別很高,相當于皇帝的顧問。其工作任務呢,就是幫皇帝出出點子,陪皇帝聊聊天,以及給皇帝做做心理輔導什么的。一聽這工作任務,您就知道這做侍中的人肯定很聰明,很有學問。
不過也有那很笨的侍中。舉個例子,漢桓帝在位的時候,有個侍中叫皇權,漢桓帝問他:“皇侍中,這貂蟬是怎么回事兒啊?”皇權撓撓頭,回答不出來。漢桓帝又問: “皇侍中,你說地震可怕不可怕?”皇權想了想說:“地震不可怕。”漢桓帝大怒,降了他的官,讓他做議郎去了。
在漢朝。侍中是大官,每月能領100石糧食;議郎呢。是小官,每月只領70石糧食。皇權回答問題回答得不好,薪水一下子少了三分之一。
您會說:當時要是我來回答這倆問題該多好。地震可怕不可怕?當然可怕,汶川大地震死了多少人,塌了多少房,這不現成的例子嘛。貂蟬是怎么回事兒?貂蟬就是《三國演義》里司徒王允家的歌妓啊。此歌妓長得好看,貌比天仙,連董卓父子都為她爭風吃醋,自相殘殺……
打住,打住,您回答得是比皇權好一些,但是也不全對。地震可怕,這個不消說了;貂蟬可未必就是《三國演義》里那位歌妓。要知道,《三國演義》里的貂蟬只是個虛構人物,歷史上沒有這個人。即使有,漢桓帝在位的時候她還沒有出生呢。事實上,漢桓帝問的貂蟬,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套飾品:貂指貂尾,蟬指附蟬。
貂尾做飾品,由來已久。戰國時候,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就曾讓麾下大將把貂尾縫在頭盔上。到了秦朝,秦始皇延續了這個傳統,不僅讓將軍在頭盔上縫貂尾,而且讓謀士在帽子上縫貂尾。除了縫貂尾,秦始皇還要求縫附蟬,就是用白玉或者金箔或者別的什么材料做成蟬的樣子,縫在頭頂。這樣一來,秦朝的將軍和謀士頭上就各有一條貂尾和幾只附蟬。合稱“貂蟬”。
到了漢朝,又延續了秦朝的傳統,侍中頭上得有貂蟬,中常侍頭上也得有貂蟬。侍中就是皇帝的高級顧問,這個前面已經說了;中常侍呢,就是皇帝的貼身太監。當時漢桓帝問皇權“貂蟬是怎么回事兒”,很可能就是瞧見了皇權頭上的貂蟬,或者瞧見了某個貼身太監頭上的貂蟬,不明白他們為什么天天戴著這么一套玩意兒。于是隨口一問,結果皇權不明白貂蟬的來歷,慘遭貶官。
趙武靈王讓大將把貂尾縫在頭盔上,很可能只是模仿模仿少數民族,沒有別的深意。秦始皇弄出貂蟬這一套飾品,卻是大有文化內涵的。據三國時期袁紹的謀士應劭分析,貂聰明伶俐,敏捷精悍。蟬呢,站在高枝之上,喝露水度日,這兩樣東西分別寓意“辦事精干”和“品行高潔”,所以秦始皇往大將和謀士頭上放這兩樣東西。是希望他們能像貂一樣聰明伶俐,能像蟬一樣品行高潔。不用說,漢代繼續使用貂蟬做頭飾,也是這個意思。
從漢代往后數,歷經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及兩宋,貂蟬一直都是部分高官頭上必不可少的東西。
最后說說《三國演義》里面那位歌妓為什么會叫貂蟬。您知道,貂蟬的主人是王允,王允的官職是司徒,漢末司徒級別雖高,論實權卻遠遠比不上頭戴貂蟬的侍中和中常侍,這王允大概是希望哪天自己的官帽上也能多一套貂蟬出來,所以就給家里某個歌妓取名叫貂蟬。他沒別的意思。只是圖個好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