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會上,認識了一對男女,相貌出眾,談吐不俗,使人頓生相見恨晚之感。聚會后,朋友們一致認為,這兩人可以吸納進朋友圈。我嘆氣:“憑他們的材質,這里哪留得住他們?最后還不是去北京了?”
這真是經驗之談。在內地中小城市,但凡遇到個把出眾的人,最后都得忍受這種結果:某一天他們淡淡地說:“后天吃個飯吧。”然后去了北京上海廣州。
15年里,這種告別飯吃了好多頓。1990年代的某一天,我們的朋友Y說:“后天吃個飯吧。”那時我們還不知道這句話的含義,飯后第三天,他去了北京。
然后是朋友K,他是軍隊演員,相貌出眾,和我們意氣相投。某天他說: “我們吃個飯吧。”一周后,他加入北漂大軍。
朋友W,也是在一句“我們吃個飯”之后。和她的男友一起去了北京。再知道她的消息,是5年后通過她的博客以及開心網。
現在,只要有朋友略微鄭重一點地說“我們吃個飯吧”,我就會咬著牙問:“是要去北京了嗎?”哦,不是,但也是遲早的事。
北京收服了我這么多出眾的朋友,它該怎么待他們呢?
才華出眾的M去了北京,我們熱切地問及他的下落。拜訪過他的朋友告訴我們:“在門戶網站混到主任了,也不過一間略大點的隔檔,整個大廳300人,嘈雜得像候車室。”
H回家過年。我問:“你和D一定經常見面吧?你們兩人當年可是鐵血好兄弟啊。”他們在北京的家只隔著兩個小區,但我得到的回答卻是“我們三年沒見面了”。堵車、出門的時間成本以及金錢成本,都是見面的障礙,何況因為要早起,晚上八九點就得睡。呆在老家的我們,一年倒還能分別見他們兩三回。
我有時候也去北京,走在街上不能不覺得街道格外整潔,建筑格外氣派,街兩邊的銀杏樹姿態特別美,掉在地上的葉子,連個蟲孔都沒有,而街道上的男男女女,身姿相貌談吐,都比別處高出一二十分。但有了上述經驗我知道了,銀杏樹一定是十里挑一,從全國各地選來的,人也是百里挑一,從各處征來的。他們也都是別人的兄弟姐妹和朋友,是北京像塊磁鐵一樣把他們吸來了。
又到了朋友聚會,大家開玩笑指責我不夠熱情,我拋出早就準備好的應答:“至少我沒去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