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銹病:屬真菌型病害,是蠶豆產區普遍發生的病害。冷涼地區發病輕,溫暖濕熱地區發病較重。早播是導致銹病流行的重要因素,蠶豆整個植株均可受害。蠶豆苗期銹病發生在主莖上,早播蠶豆摘除主莖,可推遲開花6~7天,既可減輕霜凍危害,又可減少銹病冬前病源。摘除主莖后改善了田間小氣候,能減輕發病或延緩病害發展。在發病初期,可用0.5%波爾多液或波美0.5度石硫合劑,每667平方米(1畝)用70~100公斤均勻噴霧,連續噴2~3次,每次間隔7~10天。也可用15%粉銹寧50克兌水50~60公斤噴灑,每667平方米用藥液40~60公斤,施藥后20天左右再噴藥1次。要在發病期用藥,否則防效不佳。
2.赤斑病:屬真菌型病害。在排水不良的低洼田或缺鉀田發病較重,雨天多、濕度大發病快。主要危害葉片,嚴重時莖、花、幼莢上也有病斑發生。可用1%波爾多液連續噴灑3次以上,每次間隔7天。或在殺毒礬、速克靈、甲霜靈·錳鋅等藥劑中任選一種藥劑800倍液噴霧,每隔15天重噴1次,連續噴藥3~5次,可大幅度減輕病害。也可用25%多菌靈750~1000倍液均勻噴灑。初期噴波爾多液的防效比多菌靈要好,以后改噴多菌靈,防效又高于波爾多液。
3.枯萎病:主要癥狀是根部發病變黑,主根短小,側根少,葉色變黃,植株呈萎蔫狀,頂部莖葉萎垂。蠶豆發病后根系腐爛,地上部矮小,葉色淡,花蕾易掉,對產量影響很大。根據田間調查,枯萎病的發生程度與氣候條件關系極大,春季3~5月雨天多,雨量大,空氣濕度高,光照不足,易引起大面積感染而發病。對枯萎病的預防要早動手,發病初期可用2%~5%的石灰水噴灑,或80%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噴霧,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霧,一般連續噴2~3次,每次間隔5~7天。常發病的田塊,開春后可用10%的石灰水淋蔸。土壤濕度大時,可用石灰20~30公斤拌草木灰100~150公斤,制成黑白粉撒于植株旁。注意不宜多施,以免影響后季作物生長。
4.褐斑病:屬真菌型病害,是蠶豆的常見病害,主要危害蠶豆的葉、莖、莢、種子。防治方法:主要是注意不引入帶病菌的種子;引種時應對種子進行嚴格消毒;注意清除田間帶病植株,配合深耕消滅病菌;實行輪作,開好排水溝,增施磷、鉀肥,促使蠶豆植株生長健壯,提高其抗病能力。發病初期可用波爾多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灑,連續噴2~3次,每次間隔5~7天。
5.輪紋病:屬真菌型病害。癥狀主要表現在葉片上,病初葉片上發生赤褐色圓形小斑,后病斑擴大至直徑6~15毫米。病斑周圍紅褐色,中心呈黑褐色,邊緣明顯,有輪紋。土壤黏重、排水不良、土壤缺鉀容易誘發此病。初花期選用4∶1∶160的波爾多液、70%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靈600倍液噴灑。每10~15天噴1次,連續噴2~3次。
6.根腐病:屬真菌型病害,是一種高溫多濕病害,一般在開花期發病,主要危害根和莖基部,引起全株枯萎。播種時,每667平方米用50%多菌靈150克拌細土蓋種;苗期用50%多菌靈1000倍液灌根,或用70%托布津800~1500倍液、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噴霧防治。每隔10天左右噴1次,連續噴2~3次。
(湖南省沅江市農業局 李翠英 郵編:41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