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對中國來講,糧食問題到底是什么問題?在接受記者采訪中,國家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說,可以用兩句話概括:一句話是糧食是安天下的戰略產業,解決好13億人的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任何時候都不能掉以輕心。另一句話是我國是人口大國,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必須堅持立足國內實現基本自給的方針。中國人的飯碗不能端在別人手里,但面對今年的糧食生產形勢。我國糧食安全面臨的挑戰不言而喻。
我國目前的糧食安全狀況從供給看,我國糧食連續6年豐收,連續3年產量在5000億公斤以上,說明我國糧食生產能力已經達到5000億公斤水平。也就是說,在不發生重大自然災害的情況下,正常年景能保持糧食產量5000億公斤。從需求看,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我國糧食需求剛性增長。預計2020年糧食需求總量將達到5725億公斤以上。從供求關系看,我國糧食雖然連續6年豐收,但仍然處于緊平衡狀態。為了滿足2020年的糧食總需求,今后10年。每年至少要增產糧食40億公斤。確保糧食安全的任務十分艱巨。
解決我國糧食安全問題,應該從哪些方面人手?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說要以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為核心,以實施糧食重大戰略工程為抓手,以提高單產和優化品種結構為主攻方向,充分調動地方政府重農抓糧和農民務農種糧積極性,加快構建糧食安全保障體系。主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要保護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提高糧田生產能力。土地是糧食生產的基礎。穩定播種面積是糧食增產的保障。要堅決守住耕地1.2億公頃紅線,劃定永久基本農田,確保基本農田面積不減少、用途不改變、質量有提高。適當開發土地后備資源。加強土地平整,增加耕地面積。要保13億人吃飯,糧食播種面積要保住1.07億公頃底線。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這要搞清楚兩個問題:第一,土地需不需要占用。大規模工業化、城鎮化。必然要占一部分。同時土地是不可再生資源,該占的要精打細算,不該占的要惜土如金。要集約節約,少占好地。少占城鎮周邊的水田菜地。這兩年建設占耕地在20萬公頃左右,生態退耕、調整結構、災毀耕地常年在6.6萬公頃以上,每年耕地凈減少26.16萬一33.33萬公頃。現在1.22億公頃。如此四五年可能就守不住。需占補平衡。但是現在補的地1334平方米(2畝)抵不了667平方米(1畝)。第二。要不要規模經營。回答是肯定的。但土地流轉前提是堅持家庭承包經營制度,原則是依法自愿有償,主要向種糧大戶、種田能手、家庭農場流轉,這不會引起糾紛。要注意引導服務,不要操之過急。不要強迫命令,不要越俎代庖。還要看到,農民轉移要經歷一個過程,土地流轉在一定時期內不可能太快,在人均耕地規模小的國情下。即便是流轉,經營規模也不可能太大。還要發展農業產業化,搞好社會化服務。
重要的是,要加強糧田生產能力建設。目前。全國有中低產田0.85億公頃,約占耕地總面積的70%;農田有效灌溉面積0.6億公頃:約占耕地總面積的49%。要繼續加大對糧食戰略工程、全國新增500億公斤糧食生產能力建設規劃、種子工程等重大工程建設的投入。韓長賦部長主張,“十二五”、“十三五”時期大規模投入開展農田水利建設,建設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田。這是補上歷史欠賬、提高農業抗災能力的迫切需要,是發展現代農業、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的迫切需要,是促進農民就業和增收的迫切需要,是擴大內需的迫切需要。農田水利建設和土地整理。早晚得干。既造福子孫、澤被后人,又能消化水泥、鋼鐵等產業的過剩生產能力,有效拉動經濟增長,不擔心重復建設。重點是要加強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完善農田灌排體系,開展水土流失治理,土地平整。建設節水工程。
二要大力提高農業科技水平。農業科技要以種子為重點,要加快培育以大企業大基地為主體、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種業體系,提高優良品種的研發和擴繁推廣能力。加快推進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提升農技推廣公共服務能力。大力開展高產創建活動,提高糧食單產水平。2009年,全國600個“水稻萬畝示范片”平均667平方米(1畝)產695.6公斤。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57公斤,600個“小麥萬畝示范片”平均667平方米產533.7公斤。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18公斤;600個“玉米萬畝示范片”平均667平方米產732.4公斤,比全國平均水平高382公斤。今后要繼續擴大規模。實行整縣整鄉推進,進而實現主要糧食品種優勢區域全覆蓋。土地在中國是緊缺資源,應當由較高素質的人來經營管理。要加強農民科技培訓,提高農民科學種糧水平。
三要大力建設糧食優勢產區。把優勢產品放在優勢比較突出的產區生產,能夠極大地提高產量水平,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商品率。農業部于2002年制定了加快建設優勢農產品產業區域規劃,這些年在實施中取得了明顯成效。目前。水稻、小麥、玉米、大豆生產在優勢區域集中度分別穩定在85%、90%、60%和50%以上。小麥。冀、魯、豫、皖、蘇五省占75.3%。玉米,冀、魯、豫、黑、吉、遼、蒙七省區占69%。今后。要繼續抓好糧食優勢產區建設,規劃建設一批糧食生產的核心產區和后備產區,核心饈800個產糧大縣,后備區主要在吉林、新疆、黑龍江。水稻要在穩定南方秈稻生產的基礎上,積極發展粳稻生產,支持東北等優勢產區擴大優質粳稻面積:支持江淮等粳稻生產適宜區逐步推進“秈改粳”,不斷滿足日益增長的粳稻消費需求。
四要提高農民種糧和地方抓糧積極性。從農民積極性來看,一方面要繼續幫助農民減少種糧成本,規避生產風險;另一方面要不斷提高糧食價格。增加種糧比較效益。要完善強化農業補貼政策,重點是提高補貼標準,尤其是良種補貼。小麥、玉米、水稻、大豆四大糧食作物每年生產用種。費用大約450億元。現在已補近200億元。如糶國家再增加250億元,就可實現免費供種。糧食價格。是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保證糧食播種面積最有力的杠桿。穩定經濟,要穩定價格,穩定糧價。但也要看到,目前糧價與生產成本、調動農民積極性相比,還是偏低,需要逐步提高。提高糧價,要兼顧好農民和城鎮低收入群體兩頭。要進一步理順糧食價格,完善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逐步提高糧食價格,使糧價保持在合理水平。大致上,糧食每漲1分錢。農民平均增收10元錢。從調動地方積極性看,要對主產區予以傾斜支持,擴大產糧大縣補貼規模,減少農業大縣的財政負擔,切實改變“產糧大縣、財政窮縣”的現象。通過財政、稅收、信貸等政策,支持主產區發展糧食加工業,延伸產業鏈,促進主產區經濟發展。同時,要全面落實米袋子省長負責制,強化糧食生產責任。保障糧食安全關乎全局,不只是中央的事,也是地方的事:不只是主產區的事,也是主銷區和產銷平衡區的事。要建立健全中央和地方糧食安全分級責任制,明確各地的糧食發展目標,層層分解任務。主產區要進一步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為全國提供更多的商品糧:主銷區要穩定現有糧食自給率:產銷平衡區要繼續確保本地區糧食產需基本平衡,有條件的地方應逐步恢復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
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基礎上,利用國際市場調劑余缺,促進總量和品種結構平衡。 (本刊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