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有“采露”與“霜降”兩個節氣。今年寒露時間為陽歷10月8日。霜降時間為陽歷10月23日。10月以后,北方冷空氣已有一定勢力,我國大部分地區在冷高壓控制之下,雨季結束,天氣常是晝暖夜涼,晴空萬里,對秋收十分有利,我國大陸上絕大部分地區雷暴已消失,只有云南、四川和貴州局部地區尚可聽到雷聲。華北10月份降水量一般只有9月降水量的一半或更少,西北地區則只有幾毫米到20多毫米。海南和西南地區這時一般是秋雨連綿,少數年份江淮和江南也會出現陰雨天氣,對秋收秋種有一定的影響。
10月各地主要農事活動有:
東北水稻、甜菜收獲,棉花采摘。秋翻土地。
華北水稻、花生收獲。繼續播種小麥。做好秋耕。
西北冬小麥播種,冬灌。
長江中下游
中稻、單季晚稻、雙季晚稻先后成熟收獲。三麥整地播種。棉花采摘。直播油菜播種,移栽油菜培育壯苗和移栽。夏玉米、夏大豆、夏花生成熟收獲,
西南
玉米、大豆、水稻收獲。繼續播種油菜、小麥。
華南
中稻、晚玉米、晚大豆收獲,選種,留種。小麥播種。
10月主要氣象災害有:低溫冷害、干旱、早霜、秋雨。
防御措施:
1、防低溫冷害。秋季冷空氣侵入后引起顯著降溫會使水稻減產。在中國南方,它多發生在“寒露”節氣,故名“寒露風”。寒露風不僅使成熟的水稻、棉花發芽霉爛或品質下降,還會影響冬小麥、油菜的適時播種。在水稻抽穗開花期,當日平均氣溫持續3天以上低于18-20℃,粳稻受害:日平均氣溫持續3天以上低于20-122℃,秈稻受害。應調整晚稻品種和播種期,使之在低溫冷害到來之前安全抽穗:加強秋季田間管理,在低溫冷害來臨時及時灌水調溫,雨過天晴時放干田間積水,增加太陽輻射熱效應和土壤溫度,可改善田間小氣候,減少低溫、陰雨帶來的危害;噴施保溫劑、增溫劑等,以改善田間小氣候,減輕冷空氣影響,減少空殼率。
蔬菜冷害的預防措施有:改進設施的保暖狀況,提高棚室的溫度:掌握品種對溫度的敏感性,對冬性不熟悉的品種最好通過試驗后再大面積種植:育苗時采用變溫管理,加強抗寒能力的鍛煉:做好蔬菜生長期的溫度、水分及養分管理:露地栽培的蔬菜可在低溫出現前放煙或澆夜水,
牛羊早上放牧應晚一些,因為下過白露或霜后的秋草含水分大,牛羊吃進肚子后會很快生熱發酵,產生大量氣體,引起急性瘤胃臌脹病,俗稱“脹肚”。如不及早搶救,會很快脹死。因此。等太陽出來后再出牧,牛吃熱草既安全、抗餓,又上膘快。
2、防秋旱。秋旱災害,輕者作物減產,重者河湖干涸,田土龜裂。禾稼枯槁,人畜飲水無著。天氣干燥時,秋季持續不雨,很多草本植物過早枯黃死亡,小蟲不得不傾巢出動,此時要注意防治蟲災,交替輪換用藥,多種措施并用,科學控制蟲害。
受旱苗后期常遇澇災,如同雪上加霜。因此,要做到大雨早排,小水灌溉,開溝起壟。流水通暢,以防在土壤板結、根系較弱的一情況下,影響作物根系呼吸,甚至造成窒息死亡。補種和雨后搶墑播種的農作物,多數不能按季節正常生長,有效積溫、日照時數等均不能滿足生育需要。因此,對這些作物要千方百計促早熟、爭收成,中后期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對玉米、水稻等作物的早熟增產具有顯著效果,晚熟玉米人工授粉。可促進多結籽粒:水稻后期巧用肥水。能減少秕粒。顯著增產:花生中耕壅土,可增加坐果率,提高產量;甘薯田覆蓋秸稈。既增產,又可減少人工翻蔓。
嚴重的干旱容易造成魚缺氧浮頭和魚病爆發,影響苗種放養等,所以在干旱未解除時,在水產養殖技術上要注意以下幾個要點:盡量減少飼料投喂,在干旱未解除時,減少投喂量,及時清除殘餌、雜物,保持現有水體環境良好,減少施肥量,保持良好的水質。如果吃得過飽,成魚的抗應激和抗缺氧能力就會相對減弱,而且剩余的殘餌也易污染池塘,定期對養殖水體潑灑水體消毒劑進行消毒,定期在餌料中添加一些內服免疫藥物,以達到預防魚病發生的目的。在疾病防治中,必須按“預防為主,防重于治”的方針控制疾病發生。減少放養密度,可以上市的商品魚應及早捕撈上市,盡量減少載魚量,以緩解池塘內溶氧壓力。對于不能上市的魚種,作好并塘或囤積處理,確保不能上市的魚種安全度過干旱。
3、防早霜:經歷了連陰多雨、氣溫較低的天氣,在天睛后就會有秋霜來早的可能,應密切注意當地天氣預報,積極采取有效措施,預防早霜和采取促早熟措施。田間要拔盡大草,增加通風透光;玉米可采取站稈扒皮曬穗,促進后熟:大棚蔬菜作物可增加防寒措施。夜間在棚上增加覆蓋物等:在預報有早霜出現的時段前,對低洼、貪青地塊采取煙熏的辦法進行人工防霜。
10月,農業和糧食生產還面臨重大病蟲害的嚴峻考驗,草原進入秋季防火期,漁業也進入秋季漁汛開捕期和水產養殖收獲期,務必時刻關注好天氣預報,以免錯過做好預防的最佳時期。 (本刊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