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莉,1991年高中畢業后,進入庫倫旗鞋帽廠工作。那時的鞋帽廠,效益滑坡,人心渙散。1993年工廠倒閉,于莉下崗了。
很早就失去父親的于莉,是家里的頂粱柱,她要照顧體弱多病的母親,還要供年幼的妹妹上學,下崗無疑是對她沉痛的打擊,經過一番心理掙扎,她決定闖北京。
通過堂哥介紹,于莉來到北京一家禮堂做服務員,考慮到靠出賣體力賺錢終究不是長久之計,于是于莉白天勤勤懇懇工作,晚上則用積攢下來的工錢,報名參加了服裝技術學校的培訓,那年春節,放假后大家都回家了,可于莉沒有回去。一方面是為了節省路費,另一方面是春節加班能多掙點錢,除夕夜,于莉獨守偌大、冰冷的集體宿舍,默默流淚。遠離親人的孤獨,身在他鄉的無助,深深地叩擊著她的心。外面鞭炮聲聲,禮花朵朵,她卻由于饑餓、寒冷突然腹痛難忍,她想拿熱水瓶給自己倒杯水,但劇痛讓她摔倒,休克在冰冷的水泥地上……不知過了多久,她慢慢醒來。發現新年的曙光已經灑滿屋子。她看著鏡子里自己蒼白的面孔,暗暗發誓——擺脫貧窮,一定要靠自己的智慧脫離貧窮!
兩年后,于莉結束服裝設計學習,通過統一考試,終于拿到了國家勞動部發的中級技術證,她辭去了禮堂服務員的工作,應聘到北京一家有名的服裝公司搞設計,但是她不甘心一輩子為別人打工,一年后,她辭去工作,自己開了一個服裝加工店。由于人單勢孤,在競爭激烈的首都,她那間小小的服裝店生意并不很好。一年后,于莉只好關閉店門,回到家鄉,
回到家;的于莉,決心要用自己學到的知識,引導更多的人勤勞致富。于是,她辦起了服裝裁剪學習班。由于她技術全面,教學細心,她的培訓班在當地反響很好,被當地政府確定為“下崗職工再就業培訓單位”,于莉本人也被列為下崗再就業明星。
于莉辦了幾期培訓班后,開始把培訓班慢慢轉型為服裝裁剪設計室,一邊帶學生一邊為當地百姓做服裝,她的手藝精巧,做工細致,同時又面向大眾。因此,十幾年來,“于莉服裝設計”在庫倫鎮內老顧客越來越多,生意穩定,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們生活觀念的改變,很多老年人走出家門,參與文娛活動。于莉針對他們的需要,又設計了新潮的表演服裝、民族服裝和特色服裝。庫倫各社區的秧歌隊、安代隊、民族樂器演出隊等,都有于莉服裝設計的亮點:三大寺廟的主持和喇嘛們披的袈裟、包襄經文用的襯布,也有“于莉服裝設計”的心血,
于莉心地善良,性格溫厚。對于到她店里做服裝的顧客,她從不多收一分錢。有時,遇到臨時身上沒帶錢、卻又急需縫扣子、修拉鏈、改褲腳的人,比如那些打工人員,于莉也從不讓他們為難,總是先把他們的活做好。遇到生活確實有困難的人,她還會免費服務。
已經小有成就的于莉經常和朋友們說,貧窮壓不垮人,信心和恒心就是最有力的脊梁!(內蒙古 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