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出生在杭州的著名書畫藝術大家、收藏家唐云的百年誕辰。8月16日,紀念唐云百年誕辰——“藝德可風”石刻揭碑儀式在富陽鸛山公園舉行。日前,杭州唐云藝術館攜手澳門藝術博物館,在澳門合辦了“永錫難老——唐云百齡誕辰紀念展”,展出200余件唐云生前收藏的書畫、古玩及其創作的作品,大受澳門市民好評。
九十月間,“唐云百齡誕辰紀念展”將在杭州舉行,這批珍貴的藝術品將整體搬遷至杭州,在展會上與廣大觀眾見面。
在杭州南山路上毗鄰長橋公園的臨湖一側,有一座古樸雅致的建筑,這就是集研究、展覽和收藏于一體的唐云藝術館。這里收藏和陳列著唐云先生生前所藏文物150余件、唐云作品40多件。
杭州城中有條叫珠寶巷的小巷,曾因古代巷中珠寶金玉古玩店甚多而得名。1910年8月15日的乞巧節(七月初七)前夕,唐云就出生在這條小巷里。
青少年時代的唐云經常帶著紙筆,跑到虎跑、龍井、九溪十八澗……對景寫生,寫杭州的峰巒煙水、花徑翠竹。杭州的山山水水,不但寫著唐云少年時的夢,也刻著他青年時代的足跡。難怪他在離開杭州50余年后,對杭州仍是魂牽夢縈,每有得意之作,都以為是西子湖水給他的滋養。
唐云精心畫了一批山水扇面,送到舒蓮記扇莊出售。唐云的山水扇又便宜又好,一傳十,十傳百,漸漸在杭城刮起了一陣搶購唐云畫扇的“杭兒風”。特別是識字不多而附庸風雅的人,甚至連唐云和唐寅都搞不清楚,就叫著向人說“我買了一把唐寅畫的扇子”。于是你也買,我也買,你也叫,我也叫,居然叫出了一個“杭州唐伯虎”。
在唐云20歲那年的中秋節前,他與弟妹去游西湖,邂逅了一個富陽女子俞亞聲,雖不能說是一見鐘情,但俞亞聲的倩影卻留在唐云的心中,這位俞亞聲后來就成了唐云的夫人。
唐云是一位善飲而常醉的人。不善飲者難以成風流名士。在當代畫家中,能以醉墨作畫,當數唐云。唐云的朋友龔之方,曾得唐云畫20余幅,龔之方說:“唐云酒后作畫,畫人物神采奕奕,畫花鳥生氣盎然,他的一雙醉眼有神功焉!”唐云第一次上黃山寫生,背上馱著一簍黃酒。他多次上黃山,每次必醉。他在黃山峰巒多次作畫,畫松畫山,每張畫都是在醉中畫出。有人說唐云的生命是用酒澆出來的,也有人說:“酒魂惹動畫魂,催動詩魂,唐云的黃山畫,可以說是酒魂、畫魂、詩魂凝結而成的黃山之魂。”這真是對唐云的知人知畫之說。
茶和酒一樣,同樣是唐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在杭州時唐云就愛茶喜壺。他的父親也是喜歡收藏茶壺的,也許是家族遺風,唐云到上海后不久就收藏了第一把曼生壺,那就是他常用的那把瓜形紫砂壺。唐云“八壺精舍”中除了八把珍貴的曼生壺之外,還收有幾十把壺中精品。他常笑盈盈地對人說:“收藏不盡的壺,講不完的故事,人生也是如此。”
宜興的紫砂茶壺,北宋時已經著名于世,大為流行。紫砂壺是用宜興特產的紫泥、紅泥、團山泥搏制焙燒而成,俗稱紫砂。到了明代中葉,先后出現了供春、時大彬等著名的制壺大師,大大發揮了紫砂壺的藝術風格,遂使紫砂壺名重天下。到了清代乾嘉年間,又有陳鳴遠、陳曼生,道光年間的邵大亭,清末的范鼎甫等人,都是制作紫砂壺各個流派的代表人物。
唐云的茶道應先是從壺道開始的。那“八壺精舍”實際上最早是金石名家葉潞淵為他收藏的八把“曼生壺”專制的紀念印章。唐云的收藏以這八把“曼生壺”出名,把這八把名壺捐給了國家,現存故鄉的“唐云藝術館”。
除了藏壺,唐云還藏硯。唐云的藏硯大抵有三類:即瓦當硯、磚硯、石硯。唐云不但收藏古硯,還自己制作新硯,而且制硯銘,把自己的情趣寄寓在小小的硯臺上。
書畫、硯墨、印章、瓷器、扇骨、臂擱、鎮紙、拓本、信札、紫砂壺、茶葉罐等,都是唐云手邊常用之物,或作案頭清供,雅韻盎然。
唐云字俠塵,別號藥城、藥塵、藥翁、老藥、大石、大石翁,畫室名“大石齋”“山雷軒”。唐云是他成為畫家后用的名字。他性格豪爽,志趣高遠,藝術造詣頗高,擅長花鳥、山水、人物,可謂詩書畫皆臻妙境。
唐云的書畫作品,早年多以山水畫為主,40年代以后以花鳥畫居多,偶作人物畫,70年代以后多以大寫意手法作畫,用筆較豪放。花鳥取法八大、冬心、新羅諸家,山水自元四家入手,兼涉明代沈石田。他作畫往往抓住特點,大膽落墨,細心收拾,筆墨上能融北派的厚重與南派的超逸于一爐,清麗灑脫,生動有致。作品多次在國內外展出并在報刊上發表。
唐云繪小幅畫,多以含蓄、空靈見長,而作大幅畫則注重沉穩、厚實。唐云作大幅,常說要“立得住”或“站得穩”。為了求得“立得住”或“站得穩”,在一幅大畫上不知道要花多少心血。他為人民大會堂作的兩幅巨作,足足花了20天的時間。上海火車站貴賓室懸掛著唐云的《鶴壽松齡圖》,是在他年逾八旬之際,用了8天時間畫成的。
1981年6月,72歲高齡的上海畫院副院長唐云,冒著暑熱,專程來杭為樓外樓菜館畫了一幅一丈二尺的《松鶴圖》,祝賀這家百年老店興隆昌盛。
唐云作畫往往是充滿著激情的。他常常是一杯落肚,精神倍增;兩杯下去,靈感倏至;三杯過后就索筆揮灑,腕走龍蛇,心氣相合了。這幅丹青巨作,唐云在上海時就已開始構思,一至樓外樓,酒酣之后,靈感頓起。這位布衣畫師就胸有成竹地畫了起來。他一絲不茍,邊思邊畫,從章法到布局、著色、落款,都體現了“意在筆先,筆隨意轉”的創作風格。宣紙鋪開后,唐云簡練地勾勒出松鶴的位置,接著就談了此畫的立意。這位從西子湖畔走向畫壇的藝術大家對眾人說:“樓外樓是孤山放鶴亭的西鄰,我畫一棵蒼松,一只白鶴,一朵靈芝,既是紀念林和靖‘神清骨冷無塵俗’的品德,也有慶賀百年老店步步高之意。”在畫丹頂鶴時,唐老對旁邊的青年畫家指點說:“要出好作品,必須要有生活。畫鶴的腳要同脖子平,如果畫短了,鶴的重心就不穩。有人說白鶴的尾巴是黑的,經我多年觀察,黑的是翅膀毛,而不是尾巴。”說到這里,他提筆蘸墨信手在白鶴翅膀上涂了幾筆,頓時,出現濃淡相宜的墨色,卷曲有致的絨毛。唐云藝術中的飄逸之氣,在畫面中形象地顯露了出來,足見唐老的造詣之深。
這幅畫中的松樹,畫家截取了孤松的下部,根基發達,樹干粗壯,枝葉茂密,充分體現了唐云書畫飄逸中有渾厚,渾厚中含曠達的美學風格。這正如他在一首詩中所云:“陟岱曾疑天下小,筑宅喜傍孤松老。”
早在1959年,唐云曾來到樓外樓,和吳湖帆、江寒汀、孫祖白、朱屺瞻、樊少云、葉露園、李秋君等8名畫家登樓暢飲后,即興合作,畫了《楓石》《雞竹》等國畫留贈該店。十年浩劫時,樓外樓收藏的許多名人書畫毀于劫難,但有4幅花鳥精品被老職工姜松林保存了下來。當樓外樓經理拿出這4幅畫時,唐云感慨地說:“大劫以后,尚能幸存,真不容易啊!”于是,他親自握筆為褪了色的紅葉、竹筍潤墨添色,以寄托對已故畫友的懷念和對樓外樓的深情厚意。
唐云雖成名在上海,但出生在杭州。在西子湖畔度過了青少年時代。他對故鄉有著濃得化不開的感情。他的作品經常性的署名是:杭人唐云。他在故鄉留下了許多書畫精品。他為樓外樓所作的那幅一丈二尺的《松鶴圖》已成這家餐飲名樓諸多雅藏中的珍品。家鄉人民銘記并思念著這位杭州的著名書畫藝術家。
唐云生前一直熱心于愛心助殘公益事業。1985年,他不顧高齡專程來杭,歷時三個月作畫百幅,全部捐贈義賣,并另捐贈現金1萬元,用于支持家鄉殘疾人事業。為此省政府特授“藝德可風”匾額。浙江省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特地在富陽鸛山公園立石刻碑,永志紀念,并積極籌備紀念唐云百年誕辰活動。坐落在西湖邊的古色古香的唐云藝術館正在為杭人唐云百齡誕辰紀念展作最后的準備工作。唐云藝術館名譽館長張浚生表示,唐云先生是中國著名的書畫家,藝術成就很高,且為人品德高尚,廣交朋友,誠心待人,對公益事業也非常熱心,這樣的藝術家,值得宣揚、紀念。此前從未舉辦過如此大規模的唐云藝術展,這次大型展覽,正符合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現代發展的需要,也是對這位藝術名家的紀念和頌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