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鏡頭里的玉樹震區
看朱丹陽的紀實攝影,總會感受到一種直面人生的心靈震撼。
《達錯一家人》表現了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樹地震后,雙腳受傷的達錯及一家人露宿在從廢墟中整理出來的床上。背景是救災部隊官兵匆促的身影和堅定的步伐。朱丹陽的這幅作品一炮打響,榮獲第23屆全國攝影藝術展青年組金獎。
紀實攝影紀錄社會現實,特別是即將消失的社會現實、人類生存狀況,強調其社會學的文獻價值,拍攝上主要強調真實。紀實攝影表現攝影家對環境的關懷,對生命的尊重,對人性的追求……具有作為社會見證者的作用。
看一看朱丹陽在地震采訪背后的故事吧。
玉樹地震發生后,傍晚,小朱已經在災區連續采訪了10多個小時,拍到了很多不錯的鏡頭。在準備回營地發稿的路上,他回想一天里拍下的照片,覺得缺少一張玉樹的全景圖,他決定趕在太陽落山前,爬到南邊的山頭拍一下。那時他已經又饑又渴。到山頂并沒有明顯的路,哪里好爬就往哪里走,高原缺氧,爬了10多米,他就氣喘吁吁,走走停停,最終堅持爬到了山脊上。這時他意外地發現,山上在地震后也出現裂縫。他以裂縫為前景拍了玉樹的全景照片。天已經開始暗下來了,山很陡,下山比上山困難多了,好幾次都不敢伸腳,下不來了。這時山下有一個藏族小伙子發現了他,連忙爬上來跟朱丹陽說:“我在下面看到你下不來了,我牽你下去!”在藏族小伙子的牽手下,小朱才得以安全下山。
小伙子叫扎西才藏,他家就在山下,屋子被震塌了,一個姐姐被埋沒能逃出來。他們還沒領到救災帳篷,一家人就在廢墟中,鋪了床露天睡,他正是躺在床上發現了朱丹陽的。夜里,他一定會很冷,朱丹陽硬塞了500元錢給他。
當我們遇到大災難的時候,攝影記者的鏡頭應該更溫暖一些。朱丹陽的照片給人一種特有的發自內心的關懷。
小朱還通過組照,讓我們看到一個玉樹特有的群體——僧人面對特大災難表現出來的從容和淡定。這是本次災難所特有的,朱丹陽看到了,并拍下來了。
生日禮物是照相機
朱丹陽1984年生于浙江遂昌的一個農村家庭。父親在當地鎮政府做個小職員,母親在家務農。由于父親在鎮政府工作,比起村里其他人家,更注重教育,小朱的成績也一直不錯。
父親是見過世面的人,最欣賞“寧要鮮桃一枚,不要爛梨一筐”的民諺。他說“買東西和做事一樣,一定要最好!”朱丹陽至今記得,那時村里眾人一窩蜂地全買了黑白電視機,但父親硬是沉住氣就不買。終于,朱家在村里第一戶擁有彩電。試播那天,左鄰右舍都成了朱家的貴客。小朱的自尊心得到極大的滿足,他從此認定“向最好進軍”……
高中期間,小朱憋著一股勁,拼命學習,拼命追趕成績好的同學。早上五點多鐘起來晨讀;晚上寢室熄燈后,繼續打手電補習,終于考上了浙江大學新聞傳播系。
在朱丹陽老家,20歲生日為大生日,是小孩長大成人的標志,父母都要給孩子送很重的禮物。大一寒假,母親不知什么時候從哪里聽說了新聞系的學生都要學攝影,當小朱過完年準備回校時,母親突然給了900元錢,讓他去買相機,算是20歲生日禮物,也希望他能有一技之長,畢業時好找工作。開學后,小朱買了第一臺相機——海鷗DF300G,比同班同學提前一年修了攝影課。一開始只是根據攝影老師布置的作業在學校拍攝,后來一發不可收,背著相機騎著自行車在杭州城里到處亂竄,幾乎每周都要拍一兩卷膠片。沒多久他就進了學校的團報《求是青年》,開始做起了校園攝影記者,也就從那時起確定了要做攝影記者的目標。
攝影老師徐忠民是朱丹陽的第一個伯樂式“恩師”。大二暑假,在徐老師的推薦下,小朱來到剛創刊的《新民生報》實習。《新民生報》的趙剛就成了他的第二個“恩師”,著手幫小朱在《錢江晚報》《新民生報》發表新聞攝影74張。由于當時攝影記者少,忙于采訪,很多時候小朱都要自學著上街尋找線索發稿,逐漸養成了街頭拍攝的習慣。
大三暑假轉到新華社浙江分社攝影采訪室當實習攝影記者時,曾為倫敦駐站記者的“海歸”王定昶是朱丹陽的第三個“恩師”,指導小朱發稿200多張。2005年11月朱丹陽獲得了《南方都市報》新聞獎學金優秀獎。
有了兩家媒體的實習經歷,畢業找工作時,第一次面試,小朱就順利拿到offer,進了南方日報視覺新聞中心。
肩背相機走四方
發在《中國攝影報》頭條的朱丹陽作品《飛沙走馬》,反映了2009年10月18日第11屆全國運動會馬術賽場,突刮大風,黃沙漫天,馬受驚嚇的瞬間。
能給人意外的攝影作品,肯定容易被人接受并牢記在心。這張照片就是一幅相當意外的作品。在全運會上,一場談不上精彩的馬術,因為這張照片變得生動起來。
朱丹陽平時拍照片就特別用心。他不會因為采訪小事情而輕視之,也不會因為采訪對象是小人物而不重視。他會認真做好準備,精心按下快門。全運會馬術比賽項目并沒有奪金亮點,也難出好畫面,但他抱著練兵的心態去了現場。那日天空灰蒙蒙的,馬也提不起精神,很多攝影記者都后悔趕錯了場子。有的看看沒花頭便提前收拾器材換地方。朱丹陽卻一直舉著相機,尋找有意思的畫面。突然吹來一陣風,馬受驚了,觀眾紛紛蒙起眼睛。這個意外因為朱丹陽的堅持而被定格在了鏡頭里。
紀實攝影家以相機記錄邊緣景象或被人有意無意間“忽視”的事實,卻往往能借著影像的力量,使攝影成為參與改造社會的工具。
朱丹陽在《南方日報》視覺新聞中心當攝影記者,先是被分配到深圳記者站工作,時政、經濟、文娛、社會幾乎什么線都跑,這是對剛參加工作的新人比較全面的歷練。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朱丹陽的紀實攝影屢屢獲獎:作品《走動的房子》獲第18屆中國新聞獎新聞攝影復評經濟類銅獎;作品《保姆討薪》獲2007年度廣東省新聞獎新聞攝影類二等獎,并獲第18屆中國新聞獎新聞攝影復評日常生活類銅獎;作品《女大學生為找工作磨破腳》獲2007年度廣東省新聞攝影作品年賽二等獎;作品《放飛夢想》獲廣東汶川地震災區紀實攝影展銀獎;組照《我們失業了》獲第五屆國際新聞攝影比賽優秀獎;單幅《我們的工廠倒閉了》獲第19屆中國新聞獎新聞攝影復評經濟科技類銀獎,2008年度廣東省新聞獎一等獎;《音樂沖動》用8幅不同光影不同色彩多角度的組照,獲第23屆全國攝影藝術展青年組銀獎。
朱丹陽說:我的攝影之路還處于起步階段,走得還算順利,踏實。未來的路還長,充滿變數,但對攝影的愛不會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