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8日,浙江省杭州市隆重舉行杭州文藝顧問懇談會,邀請了劉恒、唐國強、仲呈祥、余華、麥家等一批文藝顧問出席會議,請他們對杭州市文化事業的進一步發展獻計獻策,共同描繪杭州文化下一個色彩斑斕的十年。劉恒是2008年6月24日被聘為杭州市文藝顧問和杭州市民大學榮譽教授的,杭州市有關部門在西溪創意園為他提供了創作場所,因此他也算得上是半個杭州人。
在不久前落幕的中央電視臺青歌賽上,一位青年歌手聲情并茂地演唱了歌劇《山村女教師》中的精彩段落,讓現場的評委和電視機前的無數觀眾受到了一次心靈的感動,許多人甚至流下了眼淚。而這段催人淚下的歌詞作者正是《山村女教師》的編劇劉恒。他是中國作協副主席、北京市作協主席、北京市文聯副主席。
名導夸他是好編劇
劉恒的許多小說發表后,就被著名影視導演看中,要求他將小說改編成影視劇搬上銀幕,最早與他合作的就是著名導演謝飛和張藝謀。
1989年根據謝飛導演的要求,劉恒將長篇小說《黑的雪》改成了電影《本命年》。《本命年》由姜文、程琳、岳紅等主演,可以稱得上是中國寫實電影的一個高峰。對于編劇劉恒、導演謝飛來說也是一次突破,它留駐了一個時代生存狀態的集體記憶。該片獲得1990年柏林電影節“銀熊獎”后,日本著名導演大島渚認為謝飛、劉恒的勝利是“中國電影寫實主義創作方法的勝利”。賦予電影個人理想和人道主義關懷的“第四代導演”,正是以寫實主義為美學支撐的,《本命年》也被看作是“第四代電影人”對中國影壇的最后一次大沖擊。
1990年拍攝電影《紅高粱》走紅的張藝謀導演,又請劉恒將其小說《伏羲伏羲》改編成電影《菊豆》。該劇由鞏俐主演菊豆、李保田主演楊天青、李緯主演楊金山。影片上映后,分別榮獲第九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法國第四十三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首屆路易斯·布努力埃爾特別獎;西班牙第三十五屆瓦亞多里德國際電影節金穗獎、觀眾最佳影片獎;第六十三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獎。
1992年8月31日,由劉恒根據陳源斌小說《萬家訴訟》改編、張藝謀執導的故事片《秋菊打官司》在北京首映。主演鞏俐在劉恒編劇的這部紀實風格的作品中,將秋菊這位性格執拗的農婦演繹得十分到位。該劇榮獲1992年中國長春電影節“金杯獎”、第49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第49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女演員“伏爾比杯獎”。
1998年,一部根據劉恒同名小說改編的24集電視劇《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在央視播出后,立即在社會上引起了轟動。劉恒更是走上了一個藝術新高度。電視劇講述的是一群生活在社會底層平民老百姓的故事。該劇在自然而活潑的風格之中,能引發含淚的微笑。2001年劉恒又將該小說改編成電影《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之美麗家園》,作為賀歲片上映,觀眾反響也不錯。這一影視劇分別獲得第一屆北京市文學藝術獎、第十八屆中國電視金鷹獎最佳編劇獎、北京市春燕杯最佳編劇獎、第二十一屆全國電視劇飛天獎優秀編劇獎、第一屆老舍文學獎中篇小說獎。
《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電視劇播出之后,劉恒便成為一位家喻戶曉的著名影視編劇,就連他家樓下收破爛的老大爺都認得他。劉恒的成功得益于他從小就生活在北京的大雜院里。1976年唐山地震后他家在院子里蓋起一間6平方米的小屋,床底下就是一棵被砍掉的大葡萄樹。劉恒在這間小屋里住了十多年,他最初的許多作品就是在這間小屋里熬夜熬出來的,所以對這間小屋特別有感情。他就將大雜院的故事和環境“移植”到了自己的小說和影視作品中,就連劇中張大民的名字也是跟他當醫生的妻子相仿,他妻子叫張玉民,是他作品的第一讀者、批評者和家里的賢內助。
2007年12月20日,劉恒根據楊金遠的小說《官司》改編的電影《集結號》,經馮小剛導演,張涵予、胡軍、王寶強、廖凡等演員的演繹,上映后再次獲得成功。影片上映后,票房創2.6億的全國同類影片新高,還摘取“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攝影獎、最佳音樂獎。飾演劇中連長谷子地的演員張涵予也一炮走紅,獲得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主角獎和臺灣金馬獎最佳男演員獎。
2008年12月1日,由劉恒長篇小說《蒼河白日夢》改編的42集電視連續劇《中國往事》,由浙江華視等公司拍攝,播出后也得到觀眾的高度評價,并獲得第四屆首爾國際電視節最佳長篇劇大獎。
在一般人看來,“主旋律”影片很難編,但劉恒編劇的電影《張思德》《鐵人》《云水謠》都獲得了成功。其中,《張思德》一劇獲得第15屆金雞、百花電影節最佳故事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男主角獎。《鐵人》一劇獲第18屆最佳故事片獎和第18屆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獎等獎項。電影《云水謠》也獲得華表獎最佳故事片、最佳編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和第16屆金雞獎最佳影片獎等多項大獎。但是在這成功的背后,編劇劉恒卻經受了一般人難以忍受的辛苦:為了編寫一部作品,他常常遠離妻子、兒子,把自己禁閉在僻靜的山區小旅館或農舍里,一呆就是一個多月,創作時經常忍受冬天的嚴寒和夏天蚊子的叮咬,還常用方便面充饑;有些時候,創作中他甚至會出現有點神經質的情況;寫好的作品還要不斷檢討不足,直到滿意為止。張藝謀、馮小剛導演曾這樣評價他:“劉恒編的劇本都是好劇本,他是國內一流的好編劇。”
一路走來非尋常
1954年5月,劉恒出生在北京郊區門頭溝一個小山村里。他的父母是山村的農民,卻有思變頭腦,到北京城里打工,所以劉恒從小是隨父母在北京的大雜院里長大的。1969年9月,15歲的劉恒就報名參軍,成為海軍某部的一名機要戰士。
劉恒雖然學歷相當于初中,但他課外時間讀過許多文學名著,因此愛好文學。尤其那段農村和北京大雜院的生活,讓他體驗到平民生活的甘苦,他一直想用文學作品的形式將其表現出來。到部隊后,他就試著在業余時間學習文學創作,寫出了一些習作,在部隊內部的報刊上發表。劉恒的真名叫劉冠軍,但他認為這個名字有點俗氣,所以寫稿子時就署了“劉恒”這一筆名。
1975年劉恒退伍了。根據他的意愿,劉恒去了北京汽車制造廠當裝配工。
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工作,劉恒漸漸適應了繁忙的工作狀態。為了實現心中的“文學夢”,每天下班后他都堅持挑燈進行文學創作。1977年7月,劉恒寫了一個短篇小說叫《小石磨》,抱著試試看的心情將稿件寄到《北京文學》雜志,沒想到第一次投稿就被雜志采用了。劉恒由于發表了《小石磨》的小說而被《北京文學》雜志社選到編輯部實習。劉恒每天來編輯部最早,主動打開水、掃地,幫編輯校對、退稿、回信,或者看看書、向編輯請教,十分勤奮。編輯部的領導覺得他干得不錯,就讓他再接著干三個月,這樣一來二去,1979年劉恒終于調到《北京文學》雜志社擔任編輯。
在當文學編輯的時間里,只象征性讀過初中的劉恒在知識上經常進行“充電”。1985年至1987年他專門抽時間到北京師范大學干部專修班學習,擁有了大專學歷。業余時間,他讀了魯迅先生的所有作品,大大加強了自己的文學修養。每天上班時,他從“小山”似的來稿中尋找優秀稿件,然后將其“梳洗打扮”,將許多文學愛好者的處女作發表出來,并將一些作家的名作推出來,其中包括王安憶、陳建功、蘇童、阿成等人的獲獎小說。對于有些沒發表的稿件,他也不是一退了之,而是復信給作者加以指點,有些作品就是經他指導后重新“復活”的。
1986年,劉恒創作的短篇小說《狗日的糧食》反響不錯,還獲得了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接著,他又發表了《狼窩》《力氣》《白渦》等作品,引起了廣大讀者的關注。
1989年,在《北京文學》當了10年編輯的劉恒告別了工作崗位,成為北京市作家協會的合同制作家,專門從事文學創作。他先后創作了長篇小說《黑的雪》《逍遙頌》《滄河白日夢》3部;中篇小說《伏羲伏羲》等近20部;短篇小說《拳圣》等數十篇。有的作品受到專家好評,有的在國外出版,還獲了不少獎。1997年,劉恒的中篇小說《天知地知》榮獲第一屆魯迅文學獎。2004年,劉恒擔任了《北京文學》主編并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北京市文學創作終身成就獎。
入住杭州西溪創意園后,劉恒讀了許多浙江文史方面的書籍。他說,浙江是個柔中有剛的地方,要以浙江的題材寫部長篇小說,還要為浙江培養劇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