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宋體?
宋體是起源于宋代雕版印刷時通行的并確立于明代的一種印刷字體,是現代印刷行業應用最為廣泛的一種字體。宋代“興文教,抑武事”,文化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昌盛景象。印刷出版業在宋代進入了黃金時代,雕版印刷興旺,刻書中心眾多且發展較快。元、明時期大量翻刻宋朝的刊本,于是字體美觀端莊、便于書寫和刻寫的宋體字便逐漸成了當時印刷出版業的通行字體。
根據字的不同外形,宋體字又可分為書宋和報宋。宋體字的字形方正,筆畫橫平豎直,橫細豎粗,棱角分明,結構嚴謹,整齊均勻,有極強的筆畫規律性,從而使人在閱讀時有一種舒適醒目的感覺。
什么是仿宋體?
仿宋體是印刷字體的一種,這種印刷用字體模擬北宋刊本歐體字的筆調,略帶長行。宋代隨著經濟的發展,雕版印書業發展迅速,為適應印刷業的需要,刻工們要求有一種比楷書更為整齊規范的字體,他們經過不斷探索,創造出了一種較為規范的雕版印刷字體。這種字體很接近楷體,橫豎筆畫也沒有太大的差別。到了明代,這種雕版字體發展得更為規范,成為橫輕豎重,略帶棱角的字體。清代有武英殿聚珍版本,用仿宋字體。20世紀初,錢塘丁輔之、丁善之等人集宋代刻本字體,仿刻了一種印刷活字字體,這種字體橫豎粗細相等,筆畫秀麗,字形呈長方,清秀美觀。現在,這種字體已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應用極為廣泛的一種字體。
什么是聚珍仿宋本?
采用仿宋體活字所印而成的書,稱為聚珍仿宋本。聚珍版即活字版的另一稱呼。北宋慶歷年間,布衣畢升發明了泥活字,明朝的毗陵人就用鉛制成了活字用于印書。清朝康熙時期,編纂《古今圖書集成》,用銅鑄造活字排印,其字貯藏于武英殿中。至乾隆時期,因歷時久遠,多有被盜,適值當時鑄造錢幣用的銅稀缺,于是這些銅活字全部被毀用于鑄造錢幣。乾隆時期,開館編纂《四庫全書》,乾隆皇帝命令館臣從輯錄自《永樂大典》和各省呈進的書籍中,選擇罕見之書校正刊行,由戶部侍郎金簡主持此事。金簡用棗木制成活字二十五萬余個,用于排印精選出來的善本。乾隆皇帝嫌活字本這一名稱不夠雅觀,就賜其名為聚珍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