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易水,俗稱雹河、瀑河,發源于狼牙山東麓,流經易縣南部,經瀑河水庫注入白洋淀。
歷史上南易水曾是政治軍事方面的一條重要河流。戰國時期這里是燕趙邊界,南宋時再次成為宋遼邊界,明時又是朱棣初起兵的戰場,至今沿河仍留有多處遺跡。我們知道,燕文化是北方尤其是保定地區的地方特色文化,南易水上的這些遺跡則是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這些遺跡中我們可以領略到燕文化的那種激越昂揚、慷慨悲壯的內涵。
送荊陘
兩千多年前,荊軻南下刺秦走過南易水,留下了“送荊陘”這一千古遺跡。按史籍所記,“送荊陘”應是塘湖村南、南易水南岸的紫華山上的一處山口。當年,燕丹就是站在這里,目送荊軻驅車遠去的。在那里,他們舉行了莊嚴的祭祀路神儀式,然后話別,高漸離擊筑,荊軻和歌“易水寒”,眾竭怒發沖冠,氣氛達到最高潮,荊軻登車終不回顧。
易水因荊軻著名于世,而荊軻又借一首“風蕭蕭兮易水寒”把自己的行動羽化為一首慷慨悲歌。歷史上有過不少刺客,而唯獨荊軻被人們千年傳誦,正是因為有那場悲壯的易水送別,有那首慷慨激昂的“易水悲歌”。
易水長城
南水北調要穿過南易水,對文物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在北岸除發掘了兩處古墓外,還發掘了一段墻體,這就是有名的燕南長城。
燕昭王時,為了防御北面胡人的南下騷擾,修筑了燕北長城。在南界,為了防御趙、齊、中山等國的進攻,修筑了燕南長城。燕南長城由易水堤防擴建而成,所以又稱“易水長城”。易水長城西起狼牙山科羅坨的第二山峰,經柳泉到塘湖,便開始沿著南易水北岸向東蜿蜒盤桓,經徐水,走安新,過雄縣,入廊坊,止于大城縣的子牙河西岸,全長500多里。
長城建成后,這里就成了一道天險。那時,南易水河面寬闊,水流洶涌,北岸本來就是峭壁,加上高聳的城墻,自然成為一道易守難攻的屏障。從此這里也就成了鼓角相鳴、腥風血雨的廝殺戰場。秦、趙多次攻燕。到了漢朝,仍戰事不斷。北宋時,這里又成為宋遼邊界。楊延昭鎮守于此,著名的“遂城之捷”“羊山之伏”都在南易水兩岸,這兩戰迫使蕭太后寫下降表。千古易水,風雨蕭蕭,流出了多少故事,淘盡了多少英雄?
銅幫鐵底運糧船
在南易水兩岸流傳著許多“燕王掃北”的故事,有一個叫“銅幫鐵底運糧船”: 燕王朱棣與宮廷軍隊戰于狼牙山,大本營駐地所需糧草要到40里外的塘湖馱運。一路河水洶涌,兩岸山高坡陡,運糧十分艱難,眼看就要斷了糧草。朱棣來到河邊,看著咆哮的河水大聲喝道:叫這河水潛流40里,變成“銅幫鐵底運糧船”!朱棣就是后來的永樂皇帝,皇帝自然金口玉言,第二天河水就不見了。順著河道運糧,順達快捷,原來阻路的河道成為天然的運糧大道。直到今天,從塘湖村向西仍然是干枯的沙河床,只有暴雨時才有山洪泄下;而村東則聚泉成湖,清波蕩漾,河水汩汩東流。
這個傳說是有史料依據的。朱棣為奪取皇位,起兵北平,號稱“靖難之師”,宮廷派軍征討。朱棣經過多年廝殺征戰,終于攻入南京,奪取了皇位。而燕趙大地卻飽受戰爭摧殘,“村莊毀去十之八九,民僅存十之一二”,有詩曰“春燕歸來無棲處,赤地千里少人煙”。在南易水岸邊有一個叫沈村的小村莊,《易縣地名志》載:“沈村始建于明朝,燕王掃北時,幸存幾戶仍集居于此,故名剩村,沿至清朝演變為沈村”。這如同山里人把被狼叼走、咬傷了頭骨而又僥幸生還的孩童取名“狼剩”一樣。戰爭這匹野狼吞噬了多少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