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的第一位外交使節是個美國人,他最后鞠躬盡瘁,以身殉職。
1868年4月的一天,美國舊金山港口附近的工人和居民聽說一支中國的外交使團即將乘船抵達,紛紛跑來看熱鬧。只見一艘來自太平洋彼岸的輪船緩緩靠岸,大清帝國的欽差嚴肅地從船上走下來,一身不折不扣的清朝官服打扮,可卻是個黃頭發、藍眼睛、高鼻子、白皮膚的西洋人。有人喊了出來:“這不是我們美國的駐華公使蒲安臣嗎?怎么成了中國的欽差?”
蒲安臣到底是何許人也?他憑什么代表中國出使美國?
蒲安臣于1820年出生在美國紐約州波士頓市一個拓荒者家庭,22歲時進入哈佛大學法學院深造,1846年畢業后在波士頓當律師,并投身于政治。蒲安臣具有美國拓荒者的進取精神、正義感和追求平等的個性,他不遺余力地鼓吹林肯進行解放黑奴運動,并于1854年與幾個反對黑人奴隸制的同志共同建立了共和黨,還經常發表同情各地民族獨立自由運動的言論。1861年,林肯總統任命蒲安臣為駐奧地利公使。可因為蒲安臣公開同情其統治下的匈牙利爭取獨立,奧地利政府拒絕他入境,于是蒲安臣又被改派到中國。
來華后,蒲安臣積極執行對華合作政策:開展“公正的”外交活動,以取代“武力外交”。“既不要求也不占領租界”,“永不威脅中華帝國的領土完整”。相對于俄、法、德等國的橫暴,蒲安臣贏得了清政府格外的好感和信任。
1865年8月,蒲安臣把美國傳教士丁韙良翻譯的《萬國律例》送給總理衙門。總理衙門得到此書后非常重視,奏請刊印。法國代辦哥士耆堅決反對讓清朝大臣學習國際法,而蒲安臣則堅持說服清廷要員摒棄陳腐的華夷觀念,融入世界潮流中去。
1867年11月,擔任駐華公使已達六年之久的蒲安臣即將離任回國,恭親王奕訢特意在總理衙門為他舉行了宴會。蒲安臣很客氣地表示,若今后中國遇到與各國不平之事,必十分出力。恭親王一激靈,頓時想起一件事。
原來,1858年《天津條約》規定的十年修約之期將至,各國紛紛致書催促,清政府急欲事先遣使籠絡各國。可是總理衙門發現偌大的“天朝”,通歐美語言,堪當此“重任”的人卻寥若晨星。另外,采用什么禮儀也成了一個解決不了的問題。
于是,恭親王請蒲安臣替大清國出使歐洲,這樣既沒有語言障礙,也無所謂禮儀不通。蒲安臣初聞此議,也有點不敢相信,不過在恭親王和其他幾位相熟大臣的反復勸說下還是同意了。
于是清政府第一個外交使團成立了,前美國公使蒲安臣搖身一變,成了代表中國皇帝出使歐美的欽差。清政府又任命了兩名總理衙門章京會同蒲安臣辦理中外交涉事務,加上隨員、譯員一共30人。蒲安臣使團于1868年2月25日從上海出發,先乘船橫渡太平洋到美國,然后又橫渡大西洋赴歐洲,最后回到上海,歷時兩年八個月,先后訪問了11個歐美國家。
蒲安臣雖然不是中國人,但是在這次出使中卻表現得相當敬業。
在美國,每到一處,蒲安臣便代表中國政府慷慨演說,強調中國已走上“和平與進步”的大道,準備邀請美國傳教士“到每一個山頭、每一個山谷,樹立閃耀的十字架”,并且準備“聘任美國工程師去中國開礦、筑鐵路”。蒲安臣充滿激情的演講,所到之處均引起轟動。但是他的演說內容,根本就沒得到過清政府的授權。目瞪口呆的清政府立即對外宣布:不承認這些演說。
蒲安臣還與美國國務卿簽訂了《蒲安臣條約》,約定兩國互相開放、彼此保護僑民。該條約同樣沒有獲得清政府授權。不過從字面上看,這的確是近代中國所簽署的最友好、最平等的條約。清廷上下對美國在條約中聲明不干涉中國內政這一點備加贊賞,所以還是承認了這個條約。
《蒲安臣條約》方便了中國東南沿海地少人多地方的人民赴美國謀生。在19世紀80年代的美國排華風潮中,該條約為在美華人遮擋了許多風雨,維護了美國華工的權益。1879年美國國會的一項排華法案因為明顯違反了《蒲安臣條約》,在中國政府的抗議下,被當時的美國總統海斯否決。也因為這份條約,清政府派遣了第一批留學生去美國留學。
在英國,蒲安臣使團受到了維多利亞女王的親自接見,并得到保證:英國愿意促使中國持續穩妥地發展,尊重中國臣民的感情。從此,英國對華停止了“炮船外交”,直至義和團運動爆發。但在法國,拿破侖三世既不肯訂立平等新約,又不肯做出英國那樣的聲明,代表團一無所獲。
蒲安臣的原定計劃是要聯絡英、法排拒普、俄,現在只得改變方針,向普魯士下功夫。他到柏林覲見了普魯士國王威廉和鐵血宰相俾斯麥。俾斯麥表示中國地大物博人多,前途未可限量,也發表了一份與英國相仿的聲明。威廉國王還親自與使團人員一一握手告別,親切表示“愿長無相忘”。
最后,蒲安臣來到俄國,向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呈遞國書。令蒲安臣尷尬的是,沙皇對著他這位中國使臣大談俄、美兩國的交情,蒲安臣心頭惆悵,加之一路鞍馬勞頓,不耐嚴寒,第二天就病倒了。病中的蒲安臣每日憂心忡忡,他深知中俄邊界問題斷難妥善處理,又怕難以完成任務貽笑于人,再加上俄國的醫學技術和醫療條件比較落后,最終于1870年2月23日在圣彼得堡以身殉職。
雖然中國的首位外交使臣是由美國人擔任,但蒲安臣使團畢竟是作為中國政府出訪歐美的第一個正式外交使團,蹣跚跨出了晚清官員走向世界、邁向國際社會的第一步,而且這次出使得到了美、英、普等國政府不干涉中國內政的承諾,可謂不辱使命。
實事求是地說,蒲安臣并不認為中國與歐美列強是平等的,但他是一個好人,他認為中國人是需要保護的,而他作為優等民族的一員,有責任站出來保護這個民族,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就蒲安臣的逝世寫了如下悼詞:“他對各國人民的無私幫助和仁慈胸懷,已經越過國界,使他成為一個偉大的世界公民。”今天,在美國加州舊金山附近和堪薩斯州,各有一座以蒲安臣命名的城市,加州的蒲安臣市建立于1909年,是一個華人聚居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