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一幫自以為是的“正人君子”,貌似為民請命,實則坑了國家。
公元1627年,明朝大宦官魏忠賢自殺身亡,朝中長期與魏忠賢作對的東林黨人彈冠相慶,他們宣稱在魏忠賢掌權期間,大量東林黨的正直之士慘遭殘害和放逐,如今正義終于戰勝邪惡了。
然而17年后,闖王李自成的大軍攻破北京,崇禎皇帝讓太監敲響緊急召集勤王的大鐘。平時那些在朝廷上慷慨激昂的東林黨,無一人出現,早就作鳥獸散了。崇禎皇帝滿懷遺恨地評價東林黨:“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盡為亡國之臣。”歷史上被視為“君子”的東林黨人怎么就成了“亡國之臣”了呢?
明朝的稅收改革
明代的財政在萬歷(1573-1620年)之前以農業稅為主。萬歷年間,宰相張居正試圖通過把稅收的重點從征收農業稅轉移到征收工商業稅,來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這大大觸動了江南的工商業利益集團,他們逐漸與朝廷中控制話語權的一群文官知識分子勾結,互相利用,最終形成代表江南工商業利益的東林黨。他們制造輿論,想方設法給皇帝施壓,制止對工商業的稅收政策。
萬歷皇帝表面應承了東林黨人的一些要求,實際操作中還是想方設法地對江南“資本家”收了些稅,存入皇帝自己的內庫。萬歷年間進行的三次大規模征伐(平定寧夏叛亂,抗日援朝,平定播州叛亂,史稱“萬歷三大征”)耗資巨億,多虧了這筆工商稅才撐過來。但是代表江南工商集團利益的東林黨人卻非常惱怒,對萬歷皇帝口誅筆伐,把他說成是一個貪得無厭的皇帝。
萬歷帝死后,東林黨逼迫新皇帝(年號泰昌)廢除了各項工商稅收政策。當時工商發達的江南,幾乎不用交什么稅,而北方各省農民卻承擔著難以忍受的高額稅收,平時尚且食不果腹,一遇到天災只能揭竿而起。
到了明朝后期,幾乎任何國家加強對私人經濟活動控制的政策,任何國家試圖增加工商業稅收的行為,都必然會遭到東林黨堅決的抵制,他們以道德輿論迫使皇帝只可說義,不敢言利,言利就不光彩!結果就成了國家要增加農業賦稅,可以商量,打工商業的主意,那就休想!這樣的抵制活動,幾乎無一例外地獲得了成功。
東林黨毀了明朝
然而遼東戰事吃緊,國庫空虛,怎么辦?大太監魏忠賢把持朝政之后,毫不客氣地向工商業要錢。東林黨人要搗亂,不是被殺,就是下獄。經過幾年時間,國庫開始又充足起來,農民的負擔相對減輕了許多。于是各地開始出現魏忠賢的生祠,這可不光是對魏忠賢的阿諛奉承之輩所為,的確是有很大一批人因此受益的。
重用魏忠賢的天啟皇帝死后,新主子崇禎遠沒有他的前輩們看得那么清楚,他既不懂得在黨爭的各派之間搞平衡,也不懂得因勢利導地逐步改革。他免除了魏忠賢的職務,令其守陵。魏忠賢終于憂憤而死,東林黨從此獨霸朝野,他們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廢除工商稅。魏忠賢也被他們涂抹成一個無惡不作、迫害東林黨“君子”的奸臣。
工商稅廢除了,使得當時戰事正緊的遼東缺餉情形愈演愈烈,打到最后連刀槍都配不齊了。加上各層軍官的層層盤剝,士兵拿到手的更少,士氣低下。為了維持戰時開支,稅還是要收,于是負擔再次落到了農民身上。終于,最貧窮的西北農民起義了。并且攻進了北京城,崇禎自殺,吳三桂隨后引清軍入關,大明亡了。
短視的東林黨人為一時之利,一黨之利包庇工商利益,結果是國破家亡人財皆失。
漢武帝開疆拓土
中國歷史上以開疆拓土、雄才大略著稱的漢武帝則是個勇于征收工商稅的正面典型。漢武帝中期,由于對匈奴的戰爭耗資巨大,漢高祖以來六七十年“休養生息”的積蓄,像流水般消耗殆盡,國家財政瀕于崩潰的邊緣。廣大農民由于天災人禍而陷于絕境,饑民四處游蕩。而一些富商大賈卻坐擁大量資財。漢武帝于是對商人和手工業者征收財產稅。為了不讓這些人逃避商人的身份,武帝還特意為他們另立一種戶口冊——稱為“市籍”。在“市籍”中的每個人都要主動向政府自報個人財產,如有隱瞞不報或自報不實的,鼓勵知情者揭發檢舉。
實際上,漢武帝這些稅收政策也遇到了當時朝中許多保守大臣的抵制,富商巨賈甚至買通王侯重臣為自己說話,但漢武帝并不以言利為恥,相反,他認為自己是在“為民爭利”,對反對派官員采取了嚴厲的鎮壓措施。
對商人征稅的結果,使朝廷得到了以億計的財物,田宅無數。漢武帝之所以能最終打敗匈奴,攻占南越、東越(兩廣),建立了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西漢帝國,與其稅收政策是分不開的。
財政稅收是國家賴以生存的命脈。無論是古代社會皇帝的文治武功,還是當今國家的內政外交,都離不開繁榮發展的經濟和健全有效的稅收體系。國家的稅收與道德無關。因為迂腐的道德說教而放棄大量財源,最終甚至導致國力衰竭王朝覆滅,不能不令人感嘆。明朝的遭遇告訴我們,所謂的“君子”很可能誤國誤民,治國還是像漢武帝那樣實際一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