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天席地的生活早已成為都市人奢侈的向往,其實只要用心打造,即使身處鋼筋水泥,一樣可以擁有夢想的家園。
見到王鳳波是在北京最好的季節:金秋。窗外飄灑綿綿細雨,對面的她清淡如菊,泉水般的話語與室內撲鼻的茶香相互交融,至今想起也是一幅令人沉醉的畫面。
家是單純的住所
北京以北,上風上水,立水橋。王鳳波常住的家就在這里,一套面積145平方米下越式結構的復式房屋。
盡管這樣,她依舊覺得不夠大。“我希望能再大一點,理想中的房子能有300多平方米。”
在王鳳波眼里,家就是單純的家,能居住,讓人放松自在就好。“自己的家,自己喜歡即可,無需特別的風格主義。”童年帶給王鳳波的美好記憶完全倒映在這個復式結構的家中。無論是誰,踏進大門,就仿佛一不小心從城市里跌進了溫馨的蒙古包,瞬間感受到一股來自大草原的氣息。
“我是蒙古族人。”在草原長大的王鳳波將童年的草原生活深深印在心中。無論是顏色搭配、材料選擇,還是大大小小的配件飾品,房屋的整體設計都給人一種多元化的感覺,總有讓你合不攏嘴的魔力,仿佛騎著駿馬在瀏覽草原博物館一般。“我喜歡質樸的東西,比如屋里有很多馬的圖案和擺設,或者一些用手工麻繩擰成的飾品,地面鋪的是耐磨地板,朋友們來我家不需要換鞋。”
都說對家具的品位是反映家庭文化成熟與否的標志,王鳳波偏愛美國原單進口的中檔家具,盡管標準的東亞風格家具無法與中國的太師椅、八仙桌及明式龍鳳雕花床比肩,卻使得蒙古風情愈發濃烈。王鳳波喜歡席地而坐,因而一個好的視角必不可少,門窗的棟梁被設計為木質原色,透出一種似有似無的山林仙境。
以前的王鳳波愛熱鬧,如今忙碌的她連聽音樂會這樣簡單的娛樂也不再參與。145平方米的房屋里,隨處可見堆放書籍的地方,“現在的我特別喜歡恬靜的生活狀態,安靜地待在這充滿蒙古風情的家里,看看書,讓自己慢下來。”
草原上的蒙古包
王鳳波的家處處閃耀著一股夢幻之美,明亮橙色的墻壁、大紅的躺椅、成片的撞色,兩盞金魚燈泛出昏黃的光,在各類植物映襯下,仿佛聞到草原的芬芳,濃烈的蒙古風情令人陶醉。
王鳳波喜歡自然,整間屋子大多取材自東方,木頭、鋼材和紅磚這一類天然材料被大量使用,悄無聲息地顛覆了東方傳統的審美。
上層的客廳兼具了書房與餐廳的功能,書柜占滿一整面墻壁,中間一塊方形的硅藻泥代替時下流行的墻漆作裝飾墻面。“我喜歡家里充滿泥土的質感和自然的氣息,硅藻泥的糙面滿足了我的要求,既質樸又環保。空間不高的房間最忌諱墻面被隨意分割,因此一整面書柜可以增加視覺的延伸感。”
書柜下方,深色鋼鐵隔板是王鳳波獨有的設計。先制作好木質隔板,將鐵皮延著外沿包裹,釋放的粗狂與蒙古人與生俱來的豪情相得益彰,“我想看著它慢慢生銹,感受歲月的沉淀。”一旁的餐桌兼具吃飯與繪畫的公用,獨特之處在它的臺面,由一塊塊花朵小瓷磚手工拼貼而成,與自然氣息渾然天成。
頭頂,是一大片手繪的鳳凰牡丹圖,祥云圍繞,盡管空間不高,卻絲毫不覺著壓抑,“在一個比較暗的空間里采用鮮艷的吊頂圖案,不僅能增加房間的明亮度,還能成為我的標的,一看,就知道我來自大草原。”王鳳波不愛喧囂的商場,不喜歡淺薄的熱鬧,只有待在這“大草原”里,或許她才能脫下忙碌的外殼。
手繪所起到畫龍點睛作用的地方還有在臥室的墻面上,精細的紋樣繞房一周,“在沒有吊頂的房間,我摒棄了傳統的陰角線,利用天花板與墻面的顏色對比,讓手繪紋樣將此相互融合,省錢的同時也給單調的墻面增加不少生氣。”
從上層房屋轉到地下室,樓梯間轉角處一幅巨大的面向草原的牛仔油畫把我帶到另一個世界。這是屬于男主人的空間,由于向往西部牛仔的生活,房間內處處充斥著馬的元素。馬頭裝飾品、樓梯扶手上的馬鞍,最絕的是由兩座石雕馬改造的茶幾。“在馬尾處架上金屬管,用塑料洗盤將玻璃吸附,靠著馬鬃,你就能在一部獨具個性的茶幾旁品茶聊天。”
電視墻角落,一處轉角小書柜在鬧鏡中顯得分外靜謐,“地下室的電視墻與樓梯間形成死角,加上光源,擺上電腦,私人沖浪區域便把浪費的空間利用起來。”王鳳波伏在樓上瓷磚拼貼的餐桌上畫畫,男主人就會靜靜地在樓下追尋牛仔之夢。熱烈奔放與冷峻簡潔和諧相處,如同王鳳波給家的定義:“家是共享感情的地方,但更應該尊重彼此的個性,接受對方的興趣愛好。”
尊重個性設計
在這套復合式的房屋里,有著數不清的擺件。各種各樣的鐘表、復古情懷的掛鐘、老式電話……足已讓人眼花繚亂。王鳳波非常喜歡這些古老的玩意兒,還有一大部分安靜地躺在儲藏間里。桌臺上,一些小木雕被王鳳波隨意涂抹幾筆色彩,俏皮靈動。
這些都是王鳳波四處旅行帶回的戰利品,“旅行帶給我很多靈感,在異域遇到喜歡的手工藝品,我會毫不猶豫地買下,這是一個收獲的過程,偶爾凝神注視,旅行的心情與故事也被一一回味。”
除去這些充滿古老韻味的物件,這座城市里的蒙古包里的現代設計品比比皆是,“我喜歡購買年輕設計師的作品。”她與從事設計的人總是惺惺相惜。“擺在屋里的頭盔、馬頭都是花四千多元從某國際設計大賽上買來的,我了解設計師的心態,如果有人喜歡他們的設計,會激發年輕人產生更多的原創動力。因此對于好的設計作品,我會毫不猶豫地買單。”
盡管這座承載著草原夢想的蒙古包搭建在紛擾的城市里,王鳳波卻對此從未感到陌生,相反,熟悉的環境讓她重拾童年的畫筆,既修身養性,又重溫繪畫帶來的魅力。她的家,如同她的性情一樣有著蒙古女子的豪爽,卻又潺潺流動著東方古老文化的柔情,使她在生活中處處散發著一種質樸的氣質和泥土的芬芳。
“我希望自己的家越自然越好,有時想想這并不是我最滿意的作品,一層的噪音有點兒大,我向往大莊園的生活,想去郊外蓋座夢想中的房子,養點雞、鴨、鵝、狗,還有一群馬。白天在田地里種種菜,晚上看看星星早點休息,空閑時也做做手工。”王鳳波做著甜美的莊園夢。
她坦言,“我對質樸生活的追求也影響著我的工作,選擇員工時排除能力第一的念頭,偏愛那些厚道和孝順的人,或許和我骨子里的生活理念有種微妙的血脈相承的關系。”王鳳波端坐在椅子上,洗去鉛華的臉在暗黃的燈光中泛著溫和的光澤。生活和工作里的種種,她或許頓悟,一臉的云淡風輕,不柔弱、不嬌氣,粗礪似乎更具有強大生命力。
王鳳波對室內設計裝修的建議:
1.為家裝修,應注重隨性和生活化。畢竟不是商業區域,就沒必要刻意追求造型。
2.無須過多使用光源,能夠正常照明就好。這樣不僅會使家顯得更溫暖,同時也節能環保。
3.年輕的設計師要更多關注業主的真正需要。如儲物空間大小如何,家里如果有老人和孩子,在設計時就不能有容易磕碰的角落。多關注生活中的細節。不用想著去打造怎樣的風格,設計的根本意義是從家的本源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