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許多老年人把個人晚年理財的模式定為“三分法”。
我的日本朋友岡田是一所大學的退休教授,月退休金是8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6.25萬元),扣除每月的房貸5萬日元,生活資金有75萬日元,這在日本,是偏中等家庭生活的標準。但是岡田的家庭生活水平在當地還屬于一般,甚至有些捉襟見肘,因為75萬日元生活費中,扣除各項投資后,只有30萬日元用于生活開支。
岡田有三個女兒,其中大女兒在中國留學并成了家,另外兩個女兒一個在工作,一個在讀大學。據岡田介紹說,在日本,擁有很多專門為百姓家庭理財服務的金融機構,這些金融機構開設了生活規劃、財務規劃等服務項目,由財務規劃師為客戶量身定做生活或者財務計劃。岡田一家的理財模式就是由財務規劃師規劃的。理財方式便是“三分法”:即把全部資金分成三部分——流動資金、使用預定資金和生利性資金。
流動資金。設置這部分資金主要是為了防備生病、受傷、災害等突發急事而準備的資金,要求是可以馬上變現的,所以這筆資金多以活期存款、短期定存等靈活的方式儲備。岡田每月從退休金中拿出8萬~14萬日元存入銀行,用作流動資金。一旦家中遇到急事,他便可以及時從銀行取出這部分錢來應急、救駕。
使用預定資金。設置這部分資金主要是為了未來幾年內的家庭短期發展規劃需要,如買房或買車計劃、數年后子女上大學所需的學費等。在日本,這部分資金的設置是財務規劃師根據個人具體的“生活規劃”來制定的,這筆資金的投資可偏向于中長期回報較高的金融產品,如定期存款、累積型定期存款、國債、財形儲蓄等等。岡田根據規劃師的建議,從每月收入中拿出15萬日元,用于這項投資。他現在購買了國債。到期后,他可以獲得高于本金5倍的本息。當我問他為什么不把這部分資金投向房地產時,岡田介紹說,日本的老年人是很少投資房地產的,因為在日本,房地產投資并不像中國那么火,“二手房”要交15%契稅,根本沒人買。一些日本人算來算去,覺得炒房地產不太合算,所以很少有人把使用預定資金投向房地產。
生利性資金。設置這部分資金是指預計10年不會使用的資金。在日本,這筆資金一般主要用來養老、交子女學費;一些老年人也用這筆資金進行長線投資,賺取更高回報,如購買股票、基金、債券、外匯等。岡田因膝下還有兩個女兒沒有成家,所以他每月要拿出退休金的15萬~20萬日元用于生利性資金,以支付女兒們的學費,并為她們儲蓄一定的婚嫁金。此外,他還要為自己和妻子準備一筆養老金。“盡管社會福利機構可以避免我們老年時露宿街頭,但自己手里也要有一筆養老金,這樣,我們就可以周游世界啦!”岡田說,他對這部分投資比較看重,每月劃錢時,他都要親自去銀行辦理。
趨向成熟理性,注重資產配置,獲取穩定回報,這就是日本老年人的現代理財觀。他們的理財理念和方法,對我們不無啟發。
(責編:辛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