聘人收費,電影著作權協會有點像城管
據報道,從2011年1月1日起,國內網吧、長途大巴播放電影必須向影著協繳納一定的版權費用。北京、上海、江蘇等七八個省市將成為首批施行區域,由“影著協”聘請地方上“有人脈關系”的人員收取。中國電影質量沒見提高,收費倒挺積極的。據分析,如果真能順利收取電影使用費,凡播映電影作品的長途汽車,不分使用影片的數量及類別,一律實行統收,每輛車每年收取著作權使用費365~500元。如果按我國大中型營運客車保有量約100萬輛計算,每年可收取30億~50億元。
作為影著協,不能不管國情和實情,而簡單地出臺收費規定。影著協也不能只考慮自身利益,總得為廣大電影愛好者想想。(編自《中國青年報》)
礦難頻發當反思監督體系
每次發生礦難,我們都能見到國家安監部門負責人的身影,他們能夠對地方形成壓力,然而疲于奔波各地,從一個側面說明國家安全監管恐怕力不從心。
因此,煤礦安全監管在堅持專業精神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引入社會監督力量,豐富監管形式。這一方面體現在大眾傳媒的監督,礦難發生后,媒體可以公開報道,發表自己的獨立意見,礦難信息及其發布不能被封鎖或者壟斷起來。如果基本的知情權、媒體的報道權不能得到保證,社會監督就無從談起,回避甚至拒絕公眾了解情況的意愿,實際上就是排斥外部監督。與此同時,社會專業機構也是一種監督力量。在一些國家,保險公司也能夠介入到煤礦安全監管之中。(編自《長江日報》)
階梯電價并未觸及電力改革痛處
推動電力體制改革,一在于打破行業壟斷格局,以競爭促發展;二在于賦予公眾話語權,保障公眾的基本公共需求。基本用電量定高一點,老百姓固然可以少負擔一些,但這并未根本觸及電力行業的基本利益格局,相反還將給企業帶來直接“補貼”。就事論事,發改委制定A、B套餐采取“兩刀切”,其實質卻依然是“一刀切”的思維。如何實施階梯電價,本可由各地根據自身情況,因地制宜采取不同措施和方案,并經由當地老百姓參與決策后實施。不妨想想,為什么地方上就不能以覆蓋90%的戶均月用電量作為第一檔標準,而一定要以70%或80%作為計算口徑呢?(編自《新聞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