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點
銀監會叫停銀信合作
【《財經》實習記者 刁曉瓊】7月2日,銀監會以口頭重申形式,緊急叫停銀信合作產品業務,這實際上是監管部門對以理財方式通過信托平臺發放貸款而做出的重點管控。
信托理財曾一度被認為是“雙贏”產品。銀行可以在信貸從緊的情況下,通過信托產品間接達到貸款融資目的;對于投資者來說,普遍高于4%的年收益率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西南財大信托與理財研究所研究報告稱,2010年二季度信托貸款共計發行551款,占據信貸類理財產品發行量的77.39%,而去年同期這一數據還不到20%。由此可見,自2009年12月111號文(《關于進一步規范銀信合作有關事項的通知》)和 113號文(《關于規范信貸資產轉讓及信貸資產類理財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下發后,信托貸款已成取代信貸轉讓類理財產品的主要模式。
這種銀信產品實際上僅從形式上將貸款由表內轉移到表外,變相增加信用額度,從而躲避監管。銀行名義上將信貸資產出售給信托公司,但是后期管理和風險的實際承擔者仍然是銀行,最后通過銀行轉嫁到投資者身上,而金融機構的公信力進一步促進了此類業務的發展。
6月,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夏斌曾指出,“銀信合作的信托,4月已經做到了1.88萬億元,將近1.9萬億元。”即使下半年信托不發新的增量,將近1.9萬億元的規模和銀行7.5萬億元的信貸目標,就已經超過9萬億元。“對于今年銀信合作的信托規模要特別警惕。”
信托業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姚海星表示,“這次叫停與宏觀調控有關。比如對一些房地產項目,這個政策不允許通過這個途徑來變相擴大貸款。”
中國人民大學信托與基金研究所執行所長邢成認為,這次是銀監會重申111號文的文件精神。
聲音
G20峰會不解決大型銀行破產問題
IMF副總裁John Lipsky:11月份在首爾召開的下一屆二十國集團(G20)峰會上,預計與會各方不會就如何令系統性金融機構退出市場達成協議,不會解決大型銀行的破產問題。因為全球性的金融機構和各國的破產解決機制之間存在分歧,預計不可能就如何協調各國的破產程序達成必要的一致。
未來應謹防“趨熱”和“通脹”
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尹中卿:所謂“經濟下滑”“二次探底”是危言聳聽,未來的政策應謹防“趨熱”和“通脹”。未來應把積極的財政政策逐步改變為穩健擴張的財政政策,同時還應把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逐步改變為從緊偏松的貨幣政策。
有管理浮動匯率是既定政策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胡曉煉:今年確定的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的整體取向并沒有變,促增長、調結構和管理通脹預期依然是我們政策的重點。政策力度是否合適,參照系是什么,這些都很重要。如果現在仍以應對危機時那種特殊情況下的政策作為參照系,就會產生認識偏離。
快報
中銀香港為臺提供人民幣清算服務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13日與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下稱中銀香港)董事長肖鋼簽署《關于向臺灣提供人民幣現鈔業務的清算協議》,授權中銀香港為臺灣人民幣現鈔業務清算行。根據協議,中銀香港將以臺灣方面許可的臺灣商業銀行的香港分行作為交易主體,通過其總行向臺灣當地的金融機構提供人民幣現鈔供應與回流服務。
中信證券向金石投資增資22億元
中信證券 (600030.SH)7月6日公告稱,將向旗下直接投資公司——金石投資有限公司增資22億元人民幣,增資主要用于提升金石投資的業務能力。中信證券正尋求出售旗下中信建投證券和華夏基金公司的部分股權,所獲資金部分將用于直接投資業務。
證券公司評級結果首次公示
7月14日,證監會首次公布2010年證券公司評級分類結果。結果顯示,35家券商躋身A類行列,49家券商獲評B類,C類有14家,此次評級沒有D類和E類公司。此前的證券公司分類結果都是一對一發給券商,并不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