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到冬季,心腦血管病房總是人滿為患,心絞痛、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臟性猝死等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都會高出夏天一倍之多。
心臟問題為何總是“大約在冬季”
《黃帝內經》曰:“病在心,愈在長夏,長夏不愈,甚于冬……”意思是說,如果疾病在心臟,痊愈一般都在長夏。而長夏如果沒有痊愈,則會在冬天更為嚴重。寒冷的冬季,血流黏稠,血管緊張,這些都會增加心臟的負擔,而且使得冠狀動脈反射性擴張降低。所以,冬季成為各類心臟疾病的高發季節。
冬季如何讓我們的心臟“開開心心”
1.控制情緒,尤其是不要過喜。《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喜傷心。”中醫理論認為,心主神志,而過喜會使心氣渙散,神不守舍。因此,要把握喜的度,避免過度歡喜,傷及心臟。
2.起居要有規律。《黃帝內經》上說:“冬三月,此謂閉藏”,“早臥晚起,必待日光”。意思是,冬天是一年中的閉藏季節,人體新陳代謝相對緩慢,陰精陽氣均處于藏伏之中,機體表現為“內動外靜”的狀態,此時更應該保存陽氣,養精蓄銳。尤其是對于一些本就身體并不強健的女性朋友,更應遵循早睡遲起的原則,不要過于勤奮,“聞雞起舞”。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寒就暖,減少血“遇寒則凝”的機會。要盡量避免在早晨進行一些室外體力活動,因為天氣寒冷,血管會收縮以保存身體熱量,這樣就增大了心臟病的發生幾率。
3.趾高氣揚。趾,指的是腳趾,腳趾高了,身體里的氣就上揚了。坐著的時候,時常蹺起腳部,可以讓氣血運行更為流暢,對心臟的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中老年人堅持每天兩三次、每次約5~10分鐘時間,將兩腳抬高于心臟(取坐、臥姿勢均可),就會使全身尤其是腿部、心臟、頭部大受裨益。
4.不要吃得太飽。吃太飽會使得胃壓迫心臟,從而加重心臟的負擔。中醫認為:“胃不和則臥不安。”意思是,胃如果不舒服(吃得太飽顯然會不舒服),則很難睡覺安穩,睡不好自然影響心臟。
5.不要吃得太咸。中醫認為咸味入腎,咸味可以提調腎氣。冬天的腎氣就是最旺的,這個時候如果吃得太咸,把腎氣提調得太多,對心火的壓制就更甚,心臟就會更容易出問題,所以飲食不可太咸。■
冬季心臟病養護誤區:
1.減肥可防心臟病。肥胖者患心臟病的比例遠遠高于正常體重的人,特別是蘋果形身材(腰臀肥胖)的人更危險。因此很多人熱衷于減肥,尤其是在冬天,不少朋友更是加緊了減肥計劃,其實這是錯誤的。冬天本是一個納藏、進補的季節,這個時節過度減肥,很容易導致氣血不足,這樣反而可能會加重心臟病的發生。冬季要適當控制飲食,少吃大魚大肉是合理的,但過度減肥就十分不可取。
2.多做運動可促進心臟健康。很多心臟病人認為,每天適度運動20分鐘,可使患病幾率減少30%,而快走效果最好。其實,這是有違中醫養生原則的,冬天應該保存陽氣,養精蓄銳,而快走容易出汗,耗損陽氣,反而不利于心臟健康。
幾個心臟病的急救穴位:
如果心臟突然出現不適,而手頭又一時找不到有效藥物,除了呼叫救護車之外,自己也可以利用穴位急救。
勞宮及反勞宮穴:勞宮穴位于手掌心,在第2、3掌骨之間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時中指尖處。反勞宮穴在手背對應勞宮的方向。當出現心慌、惡心等癥狀時,用力掐按這兩個穴位,幾分鐘之后就可以緩解癥狀,見效速度很快。
內關穴:位于前臂正中,腕橫紋上2寸。將右手三個手指頭并攏,把無名指放于右手腕橫紋上,這時右手食指和左手手腕交叉點的中點,就是內關穴。當出現心絞痛、惡心等癥狀時,用力按壓內關穴,可以快速緩解不適。按壓內關穴時要注意手法,不要轉圈按摩,要沿手肘方向上下按摩。
郗門穴: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5寸;正坐或仰臥,仰掌取穴。這個穴位也是可以快速緩解冠心病及心絞痛發作的有效穴位。按摩這個穴位要注意,由于穴位較深,一定要用大拇指按住,然后手腕轉動,才能揉到,而且按摩的力度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