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回顧:
某商場年終舉行大規模的讓利酬賓活動,凡節日期間購物達100元者,均可進行抽獎。一等獎4000元、二等獎1000元、三等獎500元、四等獎100元、五等獎50元。活動宣傳頁末尾鄭重聲明:對與有關獎項而產生的糾紛,本商場有最終解釋權。活動期間,在此商場消費的張女士抽到了有一等獎標志的五星圖案。當她前去兌獎時,商場卻說,總共才設了3個一等獎,此前已全部領完,這第四個是由于商場工作人員失誤所致,故拒絕兌獎。張女士提出異議,商場稱其已作了有該活動“最終解釋權”的聲明,雙方因而成訟。
律師評析:
在此案件中,該聲明的違法性表現在:一方面,商場最終解釋權的保留,導致了獲獎的不確定性,一旦出現糾紛,兌獎的實現完全取決于最終解釋,商場始終占據著主導地位,消費者只能任其“宰割”;另一方面,商場具有最終解釋權,等于說明商場既是行為的當事人,也是出現糾紛時的裁決人,一旦出現危及自身利益的情況,其公正與否可想而知。本案中,商場活動宣傳頁上并沒有說明一等獎的個數,也沒有說明多出的無效或算至哪一個為止,即表明一等獎可以不止三個,或不論多少、不論次序,都應統統有效。最終,法院判決該商場依法給張女士兌獎。
其實,早在2006年10月商務部、公安部和國家工商總局等五部門就聯合頒布了《零售商促銷行為管理辦法》,禁止類似“最終解釋權”等涉嫌欺騙消費者的促銷行為。然而,時至今日,仍有許多商場和超市的促銷活動規則中或會員卡、貴賓卡上印有“本商場擁有本次活動的最終解釋權”的字樣,這一聲明仍被作為行業慣例,特別是在服務行業更是司空見慣。但是依據法律條款,商場所作“本商場有最終解釋權”的聲明已不具有法律效力,“最終解釋權”不再是商家的“擋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