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專家皇甫軍偉,在和將近5000個孩子、10000個家長進行了深層次的對話后,得出結論說,目前中國的家長最缺的不是知識,不是技巧,不是方法,而是教育狀態。那么做家長應該有什么樣的教育狀態呢?還是聽聽皇甫軍偉的看法吧。
做家長應有的情緒狀態
家庭教育在整個教育系統中占的分量不到20%,但它起的作用占到80%。這就是著名的“二八”定律,也就是孩子在家的時間不多,跟父母接觸的時間不多,大部分時間在學校,但是決定孩子在學校狀態的決定性因素,是家長給予他的心態質量如何。
皇甫軍偉說,家庭教育形式不像學校有教科書,有正常的上課時間,有課程表,它是“無形”的。
家庭中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更多是在無形無意的狀態下傳遞給孩子的一些教育信息。比如你們在家刻意地給孩子講一個道理,再過三天去問他,很少有孩子能記得清楚;如果孩子坐在那里吃飯,你們父母兩人在另外一個房間,用能夠讓他聽到的聲音去談論一件事情,你們可以隔一個禮拜去問孩子,那天你們談了什么,他會記得很清楚。這就是家庭教育的特點。
很多家長覺得教育孩子很累,工作一天了,回家還要找一本名人名言之類的書給孩子讀一讀,甚至坐在那里很嚴肅地給孩子談一個道理,但是孩子聽不進去。而無形無意中流露出來的情緒狀態,就是對孩子最清晰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首先要看母親的情緒狀態。如果母親的情緒狀態不好,給孩子講的話再正確、再好聽,孩子聽起來心里都是別扭的。目前母親們管孩子最痛苦的不是沒方法,而是自己的情緒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還有父親的責任感,這種責任不僅僅是對孩子的責任,首先表現為丈夫對妻子的責任,以及這種表達夠不夠充分。
母親的情緒就像一個容器一樣,孩子的心就在你的情緒里面放著,你的情緒有多高,尤其是你們看待孩子的時候,你們眼神里面的溫度有多高,孩子的情緒就有多高。
皇甫軍偉經常讓孩子和家長之間做一個實驗,相距一米的距離相互對視,能堅持5分鐘就算及格。有的看不了兩分鐘,要么家長眼神轉了,要么是孩子笑著跑了,尤其是母子、母女兩個人相對視時,一個人痛哭流涕,一個人嬉皮笑臉。皇甫軍偉做了大概1000多例這樣的實驗,發現很少有能堅持5分鐘,兩個人都能很溫和地看著對方的。如果這種感覺沒了,父母和孩子之間這樣一種內在的傳遞沒了,彼此之間就接收不到相互的信息,而這份信息是不需要語言表達的。父母和孩子之間更多的交流是非語言的,當非語言交流無效的時候,努力追求語言表達,這樣的教育就太累了。
皇甫軍偉說,現在的教育五花八門,而真正的教育是極其樸素的。很多知識程度不高的農村老太太能培養出一流的人才,原因就是她守住了這份教育的樸素,她無形中懂得“用孩子的生命感動父母的生命,用父母的靈魂喚醒孩子的靈魂”。
做家長應有的心理狀態
皇甫軍偉經常問孩子們一些問題:“你能不能用5分鐘時間回憶起來,父母最讓你感動的事情?”很多孩子想了5分鐘還是想不起來。他有時候也問父母們:“你的孩子有沒有最讓你感動的地方?”家長腦子里馬上想到“我病的時候”,皇甫軍偉就說:“我問的是你不病的時候,孩子有沒有讓你感動過?”
他問這個問題的時候,百分之七八十的家長會說“我病的時候孩子給我端過一杯水”,或者“孩子給我煮過方便面”。他對家長們說,現在問不病的時候、非常平淡的時候,孩子的一個小動作能不能帶給你一絲感動。如果沒有一絲感動,你基本上失去了作為家長的教育狀態。
做一個合格的家長,心要靜,心要定。
皇甫軍偉說,我們在面對孩子的教育的時候,心如果能靜下來,你已經把孩子的教育問題解決了90%。孩子課堂上比的不是誰的腦袋瓜好使,比的不是誰的書包好看,比的是誰的內心更靜。
回到家,看到孩子在你面前有一些不良習慣的時候,你能不能控制住自己不去干預?什么時候孩子亂的時候,我們自己先靜下來,等他一會兒,等他一小時,等他一天。比如孩子今天犯了錯,你不要去跟他談,等他兩天,甚至三天,甚至用不了這么長時間,孩子會主動找你解釋他的錯誤。在解釋他錯誤的時候,你們能拿出來2/3的肯定,最后1/3的引導就結束了。
很多人把孩子教育弄得很費勁,很痛苦,很無奈,并不是因為他不去做事情,也不是因為他做的事情太少,而是因為在錯誤的狀態下,因為心不靜,他不知道控制住自己,把這種努力變成了對孩子的干擾。
皇甫軍偉有一句經典的話:教育需要我們做的并不多。整個教育的過程,他只總結了一句話:三分的點悟,七分的等待,不需要忙活太多。
做事做不到點子上的人,他再忙、再辛苦,他的努力也是徒勞的,甚至對孩子的成長是一種障礙。教育的聰明才智來源于你足夠的耐心。如果沒有耐心,你談不上教育。面對孩子的成長過程,回家要想的第一件事情是孩子的哪些事情我要放,不去管。因為一流的孩子、將來成才的孩子,絕對不是管出來的。
所有孩子學習中產生的障礙,起因全是源于內心的浮躁,不管是抗拒誘惑也好,不管是老師對他的表揚批評也好,都會導致他內心的浮躁。但是這個浮躁的最大干擾源,首先來自于家庭。誰決定了孩子的內心浮躁?是定力不夠的家長。
教育孩子需要內在的一份淡定、一份穩定。家長不穩定、內心的波動都會帶給孩子內心情緒的波動。這種內在的定力是“修煉”來的。這種“定”本身表現為對孩子無條件的接納,甚至仰視。
有一次皇甫軍偉組織學生聽課,他讓所有的學生站到椅子上聽,他坐在那里,所有的學生俯視著老師給他們講課。他問他們站著聽的感覺好不好,他們說:“太舒服了,早就想這樣看老師。”然后他對學生說:“我希望這一生都要以這樣的眼光看待你們的成長。”
做家長,應該有這種定力。
做家長應有的文化狀態
皇甫軍偉認為,有知識沒文化,是很多中國家庭教育上的軟肋。
某重點大學的一個副教授,他兒子上四年級。夫妻兩人都是副教授,有足夠的知識給本科生上課。可是,兒子竟然拿刀把媽媽的胳膊砍下來了。他們連自己的一個10歲的孩子都沒教育好。
因此,皇甫軍偉提出“文化是教育的極致”。家庭教育,就是文而化之。“文”就是家長的存在,“化”就是感化、轉化、內化,父母的存在內化為孩子的一種情感能量和精神導向。這其中就產生了母性文化與父性文化。感化是指母親的存在,內化和轉化是指父親的存在,它們轉為孩子的一種精神導向。
母性文化的狀態標準是面對孩子、面對家庭成員的時候,情緒把控在一種平和狀態。但很少有母親意識到這些。皇甫軍偉作過一個問卷調查,問初三以上的學生:有多少同學希望將來找像自己母親那樣的女人做自己的妻子?97%以上的同學寫的是不愿意,還有極個別的寫的是我寧愿去死。可怕啊!這不是母親本身不美,而是失去了這一份母性本身柔的東西。
皇甫軍偉的母性文化里有兩個字很豐富:“虛”和“弱”。
大多數母親很難虛下來,太實在,講孩子的毛病一針見血。外表要虛,孩子有一些缺點,先不要急于表現,先裝沒看見,用你平和的情緒給他養一養。要是優點不要急著夸,用平和的情緒、平靜的微笑看著就夠了。孩子犯了一點小錯誤,也不要急于指正,也是用平和的情緒去看,他的錯誤你能給他養沒了,而不要急于責怪,不要急于讓他改正,這個“虛”要超越現實。
母親還要學會示“弱”。太強勢的母親,你的孩子很難自信。有的家長拉著孩子,指著孩子的腦門:“他就是不自信。”(強勢表情)你這樣的人,誰在你面前都很難自信。
示弱是母親的一種美,也是母性的力量,在孩子面前會示弱的母親,她旁邊肯定能站起來一個自信而堅強的孩子。自信而堅強是所有家長培養孩子的一個內在的目標。拿什么去培養?拿母親的示弱去養育,去支撐。
父性文化的表現形態是兩個字——風度。
這個“風度”的第一個內容,就是所有的父親要表現出“寬容”。父性文化非常核心的內容是胸懷的寬廣,如果爸爸愛哭,也容易情緒化,就很難教育出心理健全的孩子。第二個概念:剛毅;第三個概念:堅韌。
“寬容”是在面對別人的錯誤、面對家庭成員身上不足的時候表現出來的。“剛毅”是面對挑戰的一種姿態,它是一種精神導向,引領孩子生命高度的一個點。“堅韌”是面對困難的和挫折時候的一種姿態。這三個詞加起來就是父親的風度。“風度”也是一種力量,擁有這三點的父親即使不說話,他的教育也已經做完了。
要守住家庭文化之根,還要守住兩個字:理和禮。父親守“理”,母親守“禮”。理多了,變成了道理,這個理代表原則、標準、方向。你的孩子將來能走多遠,這由父親守理能守多少決定,決定他將來生命的長度。而如果一個母親在家里面都談不上對家人的尊重,以及對孩子的尊重,孩子出去也很難被老師接納,被周圍的同學接納。
令皇甫軍偉詫異的是,全國有一個普遍的現象:父親在慢慢地淡出家庭教育。他經常看到,一千多人的報告會只有三四個父親,而且坐不了5分鐘,覺得不好意思就走了。這種家庭文化對孩子的健康發展是很不利的,因為孩子的人格里缺乏某種精神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