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12個月的時候,該是咿呀學語的階段了,可她始終也不會叫“爸爸”、“媽媽”。妻子有些著急了,東奔西走到處咨詢有什么辦法可以幫助女兒盡快學會說話。
而我則是一副悠然的樣子,毫無著急之意。有一天妻子發火地問:“你做爸爸的也不知道教育孩子,就知道天天讓她瘋玩,咱女兒可要輸在起跑線上了!”她的言辭中透著絲絲恐慌。
我則泰然地笑笑,胸有成竹地說:“教育孩子自有天道,我們要遵從成長的節奏,千萬不要拔苗助長啊。”妻子疑惑不解地看著我,儼然一副不屑的樣子。
為了打消妻子的疑慮,我接著給她講了我小時候的故事。
年幼時,我住在偏遠的農村,庭院里栽著幾棵樹。夏日一到,繁茂成蔭,給院子帶來很多清涼。可秋天一到,煩心事就來了,每天都要落下一堆樹葉。父親為了鍛煉我勤勞的習慣,要求我每天早晨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去掃落葉。
起初,我還興致勃勃,感到掃落葉是件身心愉悅的事情,可十幾天后,那股新鮮勁消失殆盡。于是我就開始琢磨,怎樣才能又省時又省力地掃完落葉呢?
在一起玩耍的小伙伴們給我支招,這樣天天掃太麻煩了,何不就在今天掃地前,爬上樹把明天的落葉一起搖下來,和今天的落葉一起掃,明天就可以不必掃了。
于是,我們一起動手使勁地把每一棵樹都搖了搖,果然落葉增加了許多,我趕緊把落葉全部清掃干凈。然后,頓覺心中一片爽意,心想我們真是聰明啊。
可是,我的得意只維持了一個晚上,第二天早晨一看,庭院里依舊是一大片落葉。我氣得幾乎癱坐在地上,眼淚在眼眶里直打轉。
父親看出我的“鬼主意”,撫摸著我的頭說:“孩子,樹葉和人是一樣的,都有生命的節奏,不到生命枯萎的那一刻,它是不會落下來的,你和伙伴們的行為無疑是徒勞的,你要學會把握生命的節奏。”
把握好生命的節奏!不錯,父親的話讓我頓悟。多年來我一直堅守這樣的原則,矢志不渝。如今,這個原則對孩子也是適用的。
其實,孩子成長歷程中的吃、爬、站、走、學語等學習過程都具有一定的節奏,有孩子個性化的特性。父母要讓他們順其自然地學習,千萬不要拔苗助長,從而打亂孩子自身的節奏,結果造成孩子因學不好充滿挫折感,失去了學習的信心和興趣。
“有的孩子11個月甚至更早就會說話,有的可能晚一點,但不要著急,不要責罵,我們要學會遵從她的節奏,慢慢地引導,自然功到垂成。”我對妻子語重心長地說。
妻子點頭稱是。自此以后,她調整了心態,放松了心情,教育孩子的時候,不再急躁和呵斥,而是循循善誘,女兒也快樂地成長起來。
她在13個月的時候,流暢地叫出了“爸爸”、“媽媽”,我們激動得流下了熱淚。看來,孩子的成長是有節奏的,成熟需要時間,教育孩子一定要把握住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