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到英國倫敦參加一項學術活動,活動結束后特地去看望了在倫敦工作的大學同學王劍,恰巧他要去參加兒子的家長會,于是我也順便親身體驗了一次英國的教育模式。
下午4點,家長會在一位中年女教師的主持下準時開始。女教師先是禮貌地問候了大家,然后簡單介紹了一下近期教學情況,接著便拿出一摞小冊子,微笑著對家長們說:“這是我發現孩子們在學校里一些值得稱道的表現后,認真記錄下來編寫成的一本小冊子,希望你們能更多地了解自己孩子的長處,同時從其他孩子的長處中得到啟發,以便今后更好地培養自己的孩子……”最后,女教師繪聲繪色地講述了兩個自己認為最好的例子,并表揚了這兩個孩子的家長。整個家長會開了不到40分鐘就結束了,家長們一個個從老師那里領了小冊子,連聲道謝后高興地離開了教室。
王劍特意留到最后,當他從老師手中接過小冊子后,態度十分誠懇地問老師:“您看我孩子還有什么做得不好的地方,身上還有什么不足?”
老師聽了王劍的話先是一愣,沉思片刻后對他說:“我們為什么總要找孩子身上的短處,而不去尋找他們身上的長處呢?總尋找短處,大人給孩子們的只會是批評、教訓,久而久之,孩子的自尊心就會受到打擊;若尋找長處,大人給孩子們的則會是贊揚和鼓勵,時間長了就能培養起他們的自信心、上進心。當然,這樣做并不是孩子犯了錯誤不批評,只是出發點和著眼點不同,看問題的角度就會不同。眼睛盯著孩子身上的長處,即使孩子犯了大錯誤,我們也會把錯誤看成孩子成長中的一塊小攔路石,及時告訴他危害并協助孩子一起搬開。若家長一直盯著孩子身上的短處,即使孩子犯個小錯誤,大人也會如臨大敵,嚴加斥責。不同的教育方法最終必然導致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結果。”王劍聽完女教師的話,馬上點頭表示贊許。
這件事讓我聯想起了在國內常聽一些年輕朋友說起的開家長會的感受。每每開過家長會后,他們中很多人就會抱怨:現在小學生的家長會,一開就是兩個多小時,而且老師說得最多的是孩子的不足和缺點,諸如“誰誰上課搞小動作,不用心聽講”、“誰誰老馬虎,作業總出錯”等。老師們態度嚴肅、一派訓人的口氣不說,有時語言還很犀利,弄得家長們一個個既尷尬又心里很不舒服。朋友們說,很難想象老師們抓住孩子的短處時,是不是也以這樣的口氣和態度對待孩子。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曾指出:每個人都有渴望得到別人關愛和理解的需要,這種需要是人成長發展的內在動力之一。我想,如果我們的家長、老師能把眼睛盯在孩子身上的長處上,及時給予他們鼓勵和贊揚,那就是對孩子最大的關愛和理解,就一定能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提供源源不斷的內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