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79榴彈發射器是美軍于1960年列為裝備的單發肩射型武器,主要用于在中距離提供火力支援,其在越戰中有效發揮了戰術作用。到1970年代后期,美國又推出了下掛于M4/M16、與M79戰術作用相當的M203榴彈發射器,二者的結合可為士兵提供點面殺傷能力,這種配置不僅成為美軍士兵的標準裝備,也是世界各國軍隊遵循的武器裝備系統。由占編制的M79至不占編制的M203,美軍的單發榴彈發射器并非兩者之間的直接替代,而是其間有一種重要的過渡產品,可以說,正是它開創了下掛榴彈發射器的先河……
彌補M79的不足
越南戰爭時期,M79榴彈發射器成為美國陸軍步兵班裝備的主要面殺傷武器。M79是一種中距離的支援武器,發射40mm榴彈,有效射程為350m。經過實戰使用,美國陸軍已經基本認可了40mm榴彈武器的戰術表現,認為未來戰場可以繼續使用這一武器系統。
不過,M79是一種單獨使用的餾彈發射器,占用步兵編制,其質量和體積都不允許專職的擲彈兵攜帶步槍等其他主戰武器,因此,美軍只能為他們配發M1911手槍,當然,手槍的火力根本無法在越南戰場的叢林環境中與越軍對抗。最要命的是,M79所發射的40×46mm榴彈采用的引信靠旋轉發火,只有飛行30m后引信才能發火。也就是說,如果是在30m的距離內與敵人短兵相接(叢林中這樣的遭遇戰并不少見),除非扔掉M79換用步槍,否則根本無法有效還擊。為解決這一問題,越南戰場上的美軍擲彈兵除配備常規的40×46mm口徑的殺傷榴彈外,不得不另外攜帶近距離使用的40mm口徑M576榴霰彈和帶有試驗性質的鏢彈。
上述情況被反映到美國陸軍總部后,經過研究,陸軍總部認為必須找到一個解決方案,在保留40mm榴彈系統面殺傷優勢的同時,又能使擲彈兵擺脫短兵相接時無趁手武器的尷尬。
1963年,美國陸軍作戰研究辦公室決定研制一種能在現役M16步槍槍管下方掛載的榴彈發射器。柯爾特公司積極響應,并于1964年5月推出了CGL-4榴彈發射器。該榴彈發射器由柯爾特公司設計項目工程部的槍械設計師卡爾·劉易斯設計,這一設計還為劉易斯贏得了全國性的槍械設計大獎。柯爾特公司內部快訊上刊載了相關報道,稱其僅僅在47天之內就完成了包括參數確定、機械設計、草圖繪制和原型武器的制造等所有設計工作。
設計工作完成后,經過初步試驗,CGL 4在1965年5月被美國陸軍正式定型為XM148榴彈發射器。XM148為單發發射的下掛式餾彈發射器,全質量1.36kg(未裝填榴彈),發射器全長419mm,槍管長254mm,使用40×46mm榴彈,初速為74.5m/s,最大射程400m。
XM148機匣為圓筒狀,內套發射管,發射管后端下部裝有手槍式握把。裝填榴彈時,向前推動手槍式握把可使發射管向前滑出,從彈膛后方插入榴彈,再向后拉回發射管即實現閉鎖。與后來的榴彈發射器相比,XM148在設計上的獨特之處是采用了延長桿式扳機,扳機一直向后延長到步槍扳機前方,操作者在發射榴彈時無需將手從步槍握把上移開就可直接扣動榴彈發射器的扳機,操作比較方便。
越南戰場暴露出弊端
為評估其性能,美國軍方開始對XM148作進一步戰地試驗。1967年1月中旬,第一批共1764具XM148榴彈發射器配發美駐越南陸軍的作戰營,每個建制步兵班配發2具,換裝之后,每營大概裝備84具XM148。
由于是新裝備的武器,為慎重起見,在XM148正式列裝前的1966年11月,負責部隊建設的美國陸軍參謀長助理辦公室就向駐越陸軍指揮部(USARV)發出請求,協助其收集XM148在戰場環境下的性能數據。1966年12月25日,美國駐越陸軍指揮部向下屬的陸軍第199輕步兵旅提出了在列裝XM148后上報使用情況的要求。正式的數據收集工作在1967年4月11日展開,主要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武器在班組戰術中的有效性;第二,在作戰環境下武器的預期性能;第三,故障和維護問題,尤其是具體部件的故障率;第四,確定士兵是否希望將XM148作為M79的替代武器;第五,如正式列裝XM148,單兵攜帶的合適彈藥數量是多少。調查范圍隨后擴展到駐扎在不同地區的12個作戰單位,這些駐地幾乎囊括了陸軍在越南戰場中能遇到的大部分地形和作戰環境。

調查結果顯示,士兵們對這種將步槍和榴彈發射器合二為一的設計非常滿意,因為這樣設計只需一套武器系統就可同時提供點面結合的雙重殺傷功能;使用XM148對可疑隱蔽點和露天人員進行攻擊,殺傷效果比M79有了明顯提高。
不過,M79的擲彈兵也抱怨XM148難以使用,反映出來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一是射擊速度比M79慢;二是從發現目標到能夠射擊的反應時間太長;三是在密集叢林中使用XMl48會影響行動;四是需要特別的維護方可保證正常使用。而在班組戰術方面,大部分使用者認為XM148對班組戰術的影響有限。
在開火距離方面,使用XM14867%的開火率集中在50~150m之內,11%的開火率為50m以內,20%的開火率為150~300m,2%的開火率為300m以上。
XM148在維護保養方面存在的問題也較多。不少使用者抱怨在拆下XM148進行日常維護時,用于將XM148固定在M16步槍上的螺釘和鎖定銷太小,容易丟失。而且,XM148上的細小零件很難擦拭,螺釘容易生銹,手槍式握把也容易損壞。
還有一些其他問題存在,如XM148上突出的象限式瞄具很容易被樹枝掛住,并且在作戰中很難精確瞄準;較長的扳機在叢林中也容易被樹枝、藤蔓纏繞勾掛,而且更讓士兵們心煩的是對其進行分解時,扳機很容易撥弄彎乃至折斷。
兩大設計缺陷
總體來看,XM148有兩大設計上的缺陷。第一大設計缺陷是外置于機匣后部的扳機和阻鐵桿。雖然將扳機后置在步槍扳機前可以使控制步槍扳機的手指很方便地操作榴彈發射器的扳機,但考慮到榴彈還需裝填才能發射,這一設計并不能節約多少時間,反而使扳機的強度降低。有不少士兵報告稱,在使用過程中扳機常常絆住阻鐵桿,使擊錘無法處于待擊狀態,而在M16步槍的機匣和XM148的扳機之間如果有東西絆住或阻礙,扳機也無法扣動。不過,士兵對外置阻鐵桿的設計卻是毀譽參半:一方面,外露的阻鐵桿在待擊狀態下如果不小心觸動后會導致走火;但同時,當扳機失效時,可以通過直接釋放阻鐵桿來開火。
XM148設計上的第二大缺陷是糟糕的發射管和機匣的接駁方式。與M203不同,XM148的機匣是一段圓筒,內套發射管。通過前后推拉發射管下的手槍式握把可以使發射管在機匣內前后滑動露出彈膛來裝卸彈藥。這一設計有兩個弊端:其一是手槍式握把很容易損壞,而一旦損壞或折斷,就很難進行裝填和退出榴彈;其二是發射管因在機匣內滑動而外露,容易沾染塵土、泥污和其他碎屑,當膛室閉合時這些污物被帶人機匣,影響正常操作。
生產商過于樂觀
由于XM148在越南戰場的實戰檢驗并不算十分成功,到1967年7月,美國陸軍武器研究部門啟動“榴彈發射器附件發展計劃”(GLAD:Grenade Launcher AttachmentDevelopment),開始公開對槍掛式榴彈發射器進行招標,并明確要求發展一種代替XM 148的榴彈發射器。受邀參與投標的17家軍火公司中有7家表示了參與興趣,最終美國陸軍與Philco-Ford、Aero Jet General和AAI等3家公司簽訂了研發合同。隨后,3家公司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設計方案,Aero JetGeneral公司提交的原型武器是改進的“SPIW”(特種用途單兵武器)式半自動榴彈發射器;Philco-Ford公司提出的設計有點類似目前HK公司的發射管側面擺動裝填榴彈的單發型M320槍掛式榴彈發射器;而AAI公司提交的設計也是基于先前參與SPIW項目的樣品而設計的發射管滑動式裝填的單發型槍掛式榴彈發射器。
但柯爾特公司似乎覺得勝券在握,并未參與這場競爭。截至1967年7月,公司已經向美國國防部交付了27400具XM148,下發到海、陸、空、海軍陸戰隊以及特種部隊使用,似乎XM148最有希望成為制式的槍掛式榴彈發射器。所以,即使越南戰場的實戰情況報告并不理想,柯爾特公司也未引起警覺,只是輕描淡寫地向政府提出允許他們重新設計XM148,當然這一請求并未獲得許可。不過最后,柯爾特公司還是改進了XM148,即后來的CGL-5榴彈發射器。今天,還能在美國專利局中查找到CGL-5的專利設計圖(專利編號:3507067)。
不過很明顯柯爾特公司并不太清楚XMl48的失敗之處,因為CGL-5的外觀與XM148差別不大,結構也差不多,依舊采用筒狀機匣和用來推動發射管的手槍式握把:而且也并未對暴露出最多問題的外露式扳機進行改進,只是用更簡單的半球狀把手取代了XM148的桿狀扳機。這樣的改進顯然不能改變XM148的致命缺陷。
1968年8月,AAI公司提交的榴彈發射器被陸軍選中,并命名為XM203榴彈發射器。同年12月,AAI公司獲得了600具XM203的首批訂單,這批榴彈發射器被送往越南戰場用于進一步的測試和檢驗。不過很可惜,AAI公司在生產出第一批600具XM203之后就不再有下文,反而是柯爾特公司拿下了后來定型的M203的所有生產訂單。
XM148的先進理念被保留
XM148項目夭折了,被后來風行世界的M203所取代。作為武器系統,XM148可以說是失敗了,但從發計思想上看,XM148向人們展示了步槍下掛榴彈發射器,以不占編的武器與主戰步兵武器相結合,使步兵同時擁有點面殺傷能力——這一思想至今依然被各國奉行,如今幾乎所有現代陸軍的步兵都裝備了這樣的武器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