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電之神”隱形無人機并非英軍為應對當前反恐戰爭的急就章之作,而是英國未來空中作戰能力發展計劃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源于英國國防部在2005年啟動的“無人作戰飛行器(UCAV)及戰略無人飛行器(試驗)”項目,目標是瞄準未來10~20年內的空中戰場環境,發展低可探測性(低可探測性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隱身”或“隱形”技術,但“低可探測性”更準確,因為對于目前的科技而言,“隱形”技術并不是說傳感器完全不能發現,而是指傳感器在一定距離和波段、頻率上不能發現——編者注)的無人縱深打擊平臺,為未來開發更具實戰性的智能無人空中平臺做好技術、經驗上的儲備。它也是繼美國的X-47B“飛馬座”、泛歐“神經元”nEUROn等先進無人機計劃之后,西方國家的義一項重大無人機計劃。
2010年7月,久居深閨的“雷電之神”終于露出真面目,首次出現住公眾視線之中。然而,目前BAE系統公司僅制造了一架驗證機,計劃用于一系列試驗和評估,其最終能否為英國皇家空軍采購,還要看2010年10月英國防部的戰略防務和安全評估結果才能確定。
英倫新幽靈瞄準未來空戰場
作為英國目前最重要的航空開發項目,“雷電之神”的承包商囊括了英美多家知名航空航天企業,其中BAE系統公司作為主承包商承擔低可探測性外形設計、系統整合、系統控制、基礎構造、C4ISTAR(計算機、指揮、控制、通信、情報、監視、目標搜索和偵察)等大多數開發工作;羅爾斯·羅伊斯公司負責開發低紅外特征引擎;奎奈蒂克公司主要負責機載控制系統的人工智能軟件、飛控安全軟件和通信子系統的設計,史密斯航空公司向無人機提供燃油系統及全機的電力系統。此外通用電氣航空系統公司以及英國國防部防務科學和技術試驗室也為新機的成功試制承擔一定工作。
“雷電之神”外形極像一架縮小版B-2型轟炸機,與美國海軍的X-47B無人機類似,它采用變體三角飛翼外形、無尾翼設計,兩個彈藥艙內置,機體外表光滑簡潔;進氣口位于機體前側上部,噴氣口則位于機體后側中央。據目前資料顯示,該機翼展11.35m,機長9.94m,機高4m,自身質量約8噸;引擎采用羅爾斯·羅伊斯公司生產的“阿杜爾(Adour)”951型渦扇發動機。推力約為28806N,著陸裝置采用傳統的可收回三點式輪式起落架。
未來戰場環境催生新的無人飛行器
隨著全球先進防空導彈的快速擴散以及有人戰機所承擔的空中壓力越來越大,即使有人戰機努力向隱形化進軍的西方空軍也難再享有以往所擁有的空中優勢,此外,由于有人戰機固有的特點,比如需要與友機、指控中心聯系而產生的對通信的依賴,使其在敵方軟殺傷面前的作戰效能大打折扣;而飛行員在駕駛過程中自身的生理極限,也會阻礙戰機性能的完全發揮。正是這種種因素,近年來西方國家熱衷于開發先進重型無人戰斗機的重要原因。
在無人機方面,目前各國已進入現役的無人戰斗機中,只有“收割者”、“螳螂”之類的少數機型真正投入到反恐戰爭中。這些無人機不具備低可探測性,雖然也圓滿完成任務,但要想到的是,伊、阿戰場恐怖組織的防空能力并不強,如果以這種低威脅的戰場環境為標準,很可能會使無人空中作戰平臺的開發陷入誤區。正如一名曾參與過反恐戰爭的英國皇家空軍高級軍官所言,“現在的反恐戰爭中,我們享有無可比擬的空中優勢,但這只是特例,未來不會永遠都只任由我們的空軍來去自如。”
在未來環境更加惡劣、對手防空手段更加復雜多樣的空中戰場,只有具有低可探測性特征、擁有足夠自衛能力的專用無人作戰系統,才能不計傷亡地投入危險任務。
正是在這些因素的推動下,英國一改近30多年來未獨立進行大型軍用航空項目開發的慣例,更是拒絕了“神經元”等泛歐無人機聯合開發項目,堅持獨自啟動“雷電之神”項目,其用意正是為迎接未來新形態的空中戰爭做好準備。
低可探測性的設計特點
為了達到英國國防部對新機型低、高空“隱形”突防的苛刻要求,“雷電之神”的低可探測性可以說是集當前各類先進“隱形”技術之大成于一體。它廣泛利用了BAE系統公司先前在“臨摹”(Replica)和“歐夜鷹”(Nightjar)等技術驗證項目中所開發的低可探測性外觀設計,在較寬的頻譜范圍內具有較好的隱形效果。
單從外觀看,“雷電之神”與B-2、X-47B等隱形機確有異曲同工之妙,比如其整體外形光滑圓潤,毫無“褶皺”,因而不易反射雷達波;進氣口通體呈平緩過渡的弧狀,照射到這里的雷達波會繞艙體外形“爬行”,而不會被反射回去;機翼前緣的包覆物后部有不規則的蜂巢式空穴,可以吸收雷達波;機翼后掠角度較大,使從上、下方向入射的雷達波無法反射或折射回雷達所在方向;機翼后半部為W形,可使來自飛機后方的探測雷達波無法反射回去。與前兩種飛行器類似,“雷電之神”也采用無垂直尾翼,證明這種設計確能大大減少飛機整體的雷達反射截面。至于機體下方沒有設置武器艙或武器掛架,連發動機和起落架艙都與平滑的主翼融為一體等特征,也都在B-2、F-22等具有隱形性能的飛行器上體現了。整個機身除主梁和發動機機艙使用金屬材料外,其他部分均由碳纖維和石墨等復合材料構成,不易反射雷達波。另外,機翼前緣及整個機體還全部涂覆了一層特制的吸波材料,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敵方探測雷達的回波。
為了隱形需要,“雷電之神”的進氣口被放置到了機翼上方,呈內斜狀三角形,可讓入射進來的探測雷達波經多次折射后,自然衰減,無法反射回去。發動機噴氣口呈寬扁狀,并置于機體后側兩片由三角形裙邊構成的護板內,使雷達波能進不能出,且從后方也無法看到噴口。此外,發動機構件內還裝有氣流混合器,它能將流經機翼表面的冷空氣導入發動機中,持續降低發動機室外層的溫度。機體尾部采用了溫度調節技術,使噴氣口部分的紅外信號大為減弱,飛機的隱形性能大為增強。
與有人戰機毫不遜色的作戰性能
除了具備優秀的低可探測性能外,“雷電之神”還采用BAE系統公司在自動駕駛和人工智能技術方面的最新成果,具有比BAE系統公司旗下的“赫提”(HERTI)、赫提改進型“狂暴”(FURY)和“螳螂”(MANTIS)這些無人機更為優越的靈活性和任務彈性。
但與上述無人機相比,“雷電之神”屬于大型無人機系統,其幾何尺寸與英國皇家空軍的鷹式教練機相仿,這也賦予了其堪比有人戰機的性能。比如“雷電之神”的航程超過2000km,甚至可進行洲際空中攻擊;在經過空中加油后,其滯空時長達30余小時;它的時速雖然只有800km/h,但配合優秀的隱形能力,仍具有較強的突防性能。至于掛載先進空空導彈,遂行空戰任務也在設計團隊的開發清單之列。由于全機采用模塊化設計,“雷電之神”還可根據任務環境的危險程度和作戰性質,變更任務載荷和隱形能力。比如,在阿富汗或伊拉克這類低威脅作戰環境下,“雷電之神”便可將負載重點放在攻擊性裝備上;而在防空威脅劇增的空域,就必須使其具備最頂級的隱形能力。
目前有消息指出,“雷電之神”于2011年的試飛極可能在澳洲南部的武默拉(Woomera)試驗場進行,但英國國防部仍對此三緘其口。根據計劃,“雷電之神”的空中試飛階段估計將持續6個月,但在試飛過程中將不會試驗其攻擊性能,這也意味著其試飛階段完成后仍需一定時間來調試其武器系統。BAE系統公司希望用“雷電之神”項目的成功演示,來堅定英國國防部后繼推進空軍無人化作戰的信心,并促使其盡快投入量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