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視點
云計算時代的安全問題,遠非殺殺毒,攔截一下網絡攻擊就能解決,它需要的是一套信用機制,惟其如此,我們才能保證放在“云”上的數據安全。
云計算正在帶來產業架構的變化。縱觀整個IT業發展史,早期從大型機、小型機等中央處理變成PC全分布式時代,如今又走向一種比較均衡的分布加集中的模式,我們稱之為“云計算”模式。簡單說,“云”就是大的網絡,海量的存儲,里邊擁有數據,具有大型的運算功能,還有很多的通信功能以及各種軟件服務。
正是在云計算時代,很多原來屬于個人或者企業內部私有的東西,現在可以在互聯網上找到,比如說,我們不必再自己花錢建“數據中心”,而只需要向云計算服務提供商租賃所需要的存儲、計算等資源; 我們也不需要在本地的機器上安裝多么復雜的應用軟件,只需要在“云”上租用即可。“云”似乎能夠帶給我們任何想要的東西。
如果說互聯網目前在中國主要的影響還是媒體、娛樂、搜索,偏向消費者、終端用戶,那么未來5年,互聯網會更多地進入企業,改變企業整個決策、運營的方式。
這里所說的互聯網其實就是“云”。云計算的好處是更省錢、更節能、更多服務、更易用。正基于此,云計算概念自誕生以來就得到了整個IT業界的追捧,上到國際巨頭IBM、微軟、谷歌,下到一些不知名的小公司,無一不把云計算放到企業未來規劃中,而廣大的用戶們也開始向云計算拋出橄欖枝,提出了自己的需求。
但是不能忽略的是,因為更多的人、企業將把很多重要信息也就是數據放在“云”上,使云時代同樣也存在著它的弊端,那就是可能會出現的“數據危機”。
微軟中國研發集團總裁張亞勤曾戲言,下個世紀最重要的就是三個東西——數據、數據、數據。實際上,云計算時代掩藏著的數據危機已經引起了很多關注。
據國外媒體報道,歐洲領導人正在呼吁制定一個關于數據保護的全球協議,以解決云計算的數據安全弱點。這個呼吁是在3月26日、來自眾多國家的300名網絡法律專家參加歐洲議會討論“網絡犯罪法規和諧化”時提出的。
意大利數據保護權利機構負責人就警告說,云計算對“哪一種個人數據應該由公司處理”的法律原則提出了挑戰。如果沒有一個為全球接受的嚴格規則,那么,在云計算時代要繼續保護公民的數據是不可能的。
歐洲網絡和信息安全局(ENISA)執行理事也表示,該機構正在審查云計算,因為云計算有數據安全風險。ENISA將推動歐洲管理部門,要求云計算提供商通知客戶關于安全的隱患。
很明顯,我們需要把信任建在云計算中。如果這個環境中沒有信任,任何商業模式都不可能運行。
事實上,已經有一些安全廠商出來說話了,國內的瑞星、金山、360安全等等都已經提出了“云安全”策略。最近,一家提供互聯網監控、域名保護服務的美國公司NeuStar也來華布道,聲稱他們在云計算時代不但能有效保護數據安全,還能防止域名被攻擊,無論客戶的數據存放在哪里,只要有人對客戶的域名“不懷好意”,他們都能監測到,并通過DNS域名解析,第一時間發現攻擊行為,匯報給客戶。
由于所有的訪問必須先通過NeuStar的服務器,才能再到它的客戶,這項服務確實充當了用戶的第一道防線。但是筆者認為,盡管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用戶在“云”上的安全性,但是如果連NeuStar都遭遇了攻擊該怎么辦?所以,筆者認為,云計算時代的安全問題,遠非殺殺毒、攔截一下網絡攻擊就能解決,它需要的是一套信用機制,惟其如此,我們才能保證放在“云”上的數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