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不只影響了巴西經濟,甚至已開始重塑巴國經濟
因為中國,巴西某些產業致富,而有一些則遭到重大打擊
中國和巴西站在新興強國里,還是鶴立雞群。
兩國均擁有強勁到令人羨慕的經濟成長率,分別作為拉丁美洲和亞洲最大的經濟體——巴西與中國,代表著全球發展重心從發達經濟體轉移到新興經濟體。隨著兩國經濟發展,雙方關系也從未像現在這樣密切。
然而,中巴雙邊關系雖然互惠,卻不平等。中國經濟規模之巨大,意味著中國的需求已經開始改變巴西的經濟形態,讓巴西亦喜亦憂。一邊倒的關系更加突顯中國工業力量崛起,對于發展中經濟體帶來的深遠挑戰。
中國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并在去年超越美國而成為巴西最大的貿易伙伴。從2000年到2009年,巴西從中國進口增長12倍,向中國出口則勁增18倍。去年巴西出口中有14%輸往中國,反之,巴西進口中則約13%來自中國。
中國不只影響了巴西經濟,甚至已開始重塑巴國經濟——某些產業因此致富,但也有一些遭到重大打擊。
拿巴西兩大行業為例:大豆和制鞋。
在馬托格羅索州,如茵的大豆田一望無際,種植戶開著最新型的貨車,討論著外匯政策。滿載著大豆產品的貨車飛馳而過,駛往港口。幾十年前僅有幾十戶人家的城鎮正蓬勃發展,農場主和市政官員正在商談增產事宜。
從2000到2009年,巴西大豆出口按重量計增長了一倍以上,價格上漲和匯率波動幫助其大豆出口金額增長了三倍。對中國的出口更是扶搖直上,大豆出口金額暴增近17倍。
農產品出口興旺,也幫助巴西經濟表現比發達國家更出色。盡管全球多數地區仍在困境中掙扎,但巴西經濟充滿活力。巴西第一季經濟成長年率,為至少14年來最高水平,隨后的成長速度僅略有放緩。
中國不僅僅購買大豆。例如,巴西礦業巨頭淡水河谷是全球最大的鐵礦石生產商,而中國是該公司最大的單一客戶。
但往南約2575公里在南大河州,景況卻大不相同。這里是巴西制鞋業中心,卻正想方設法保住就業崗位和工廠。一個多世紀之前由德國和意大利移民建立的制鞋廠家現在卻發現,若不想等死,除非改變。
隨著中國企業吸引巴西工人到海外從事鞋類生產,巴西最近幾年流失大量工作。中國東南城市東莞就吸引了大量巴西人,現在據說東莞至少有兩家烤肉店,以滿足巴西人的口味。
2004~2009年,巴西鞋類出口按重量計下降近一半,出口額減少22%。同一時期,巴西從中國進口的鞋類去年增長一倍以上,而當時巴西已經采取了反傾銷措施。巴西政府還對從輪胎到鉆頭等各類商品征收關稅。
但是,這些反傾銷法律只保護巴西國內市場,而巴西鞋業以前專注于出口。以前外國公司帶來想要的設計圖案,巴西企業負責生產,這樣的好景如今已一去不復返。
面對中國日益強大的經濟實力,巴西其他產業也面臨困境。全球第三大飛機制造商Embraer在中國哈爾濱開辦了工廠,希望訂單源源不斷,但由于中國訂單基本上都給了中國企業,Embraer一度產生關廠的念頭。
而且多米諾效應意味著,即使較小的公司,那些此前可能未被中國等巨人波及的企業,也受到了傷害。
大豆與制鞋業命運大不同,都是因為中國。中國對大豆的需求幾乎來者不拒,近幾年來,中國對谷物的進口穩定增加。巴西農場主受到鼓舞,帶動那些遠離大都會的偏遠地區繁榮興旺,但是也讓巴西國內越來越憂慮貿易平衡的問題。
同時,中國崛起也打擊了巴西制鞋業者和鞋廠工人。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鞋出口國,僅去年一年就輸出約80億雙鞋。
巴西怎么辦?
中國的影響力讓巴西措手不及。即使到了現在,很多人依然擔心巴西并未恰當規劃如何與中國建立完善持久的關系——不僅止于帶來局部的繁華,而是能讓巴西永續且健康成長的平衡雙邊關系。
圣保羅咨詢公司的分析師安迪·薩科納托指出,中國“是個事實”。像全球化本身,問題不在于是否與中國打交道,而是如何與其相處。
“我們該做的是從中國獲得最大好處,”薩科納托表示,“出售大宗商品沒有任何不妥,但同時也要出售一些工業產品。”
薩科納托表示,巴西不具備相應的規模與競爭力,不能與中國針鋒相對。因此巴西應該做中國所不做的東西。與其生產大批量、低成本和低質量產品,不如生產小批量、質量更好和價格更高的產品。
這樣做也不容易。有分析師表示,巴西必須加強基礎設施,以便能更迅速地把產品運往世界各地,同時降低運輸成本;改革復雜的稅收制度;減少官僚主義。
巴西貿易部外貿的一位官員示,巴西政府也在努力降低在該國做生意的成本。但產業代表和分析師都紛紛批評改革進展緩慢。
“最大挑戰在于多元化,”這位官員表示政府正在解決這個問題,“但無法在短期內實現目標。”
至于陷入困境的巴西鞋廠,歷史可能給出了令人滿意的解決議案。
1970年代,意大利主宰全球鞋類出口市場。但由于對全球競爭準備不足,其占全球出口市場的份額穩步下降。巴西鞋類企業當時則憑借較低的生產成本日益壯大,1990年全球份額上升到12%以上,而1970年還不到1%。同期意大利份額萎縮一半。
現在,意大利鞋以其卓越的質量與設計聞名于世,不再靠數量取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