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軟國際需要借掌中無限(PICA)進入移動互聯領域;而上市未果的PICA則需要中軟國際這樣的大樹來依靠。然而,這樣的組合能否成功,卻是一個未知數。
9月22日,香港上市的中軟國際與移動互聯網公司掌中無限(PICA)簽訂并購協議,以 9100萬美元的價格全資收購PICA,包括支付3640萬美元現金和5460萬美元股票。其中5460萬美元股票會根據PICA未來3年的利潤表現而支付,要求PICA至2012年利潤總額不少于1.74億元,如果不能實現最低利潤指標,PICA管理團隊將拿不到這筆錢。這是中軟國際與PICA之間的對賭協議。
據了解,PICA成立于2004年,由董事長兼CTO蔣曉海等人創(chuàng)辦,梁暉是公司CEO。掌中無限最初憑借一款移動IM產品PICA聲名鵲起,2006年前后轉型為移動社區(qū),2007~2008年轉型,為包括中國移動在內的電信運營商提供解決方案及相關運營維護服務。
9100萬美元并購風波
“中軟國際收購了掌中無限?是PICA嗎?這可是個大事情。可我前一陣子還聽說PICA在謀求上市呢,求證實......”這是FrostSullivan中國區(qū)總裁王煜全在看到記者發(fā)出的微博后的第一反應。
事實上,幾乎所有人對于這一跨界并購都感到震驚和意外。
鼎韜外包服務有限公司CEO齊海濤評論說:“之前中軟國際收購漢普咨詢,是構建‘咨詢+軟件+服務’的業(yè)務模式,向微笑曲線高端遷移;而以9100萬美元代價涉足移動互聯網,與中軟國際現有業(yè)務很難看到互補和協同,風險很大。”而王煜全則認為,即使收購了PICA,中軟國際試圖通過與運營商的合作得到收入分成,前景也不樂觀,因為這種商業(yè)模式“水太深”。
而在移動互聯網陣營,業(yè)界對PICA團隊的未來也頗為擔心。知名IT觀察人士鄧永強就表示:“此次并購,中軟國際風險不大。而簽署對賭協議的PICA原團隊完全不能控制風險,這很像汪洋中的一葉扁舟。”根據對賭協議,未來3年,如果PICA的凈利潤能分別完成630萬元、910萬元和1183萬元,那么他們才能分年度拿到910萬元、1920萬元、1820萬元。
也有人認為,PICA單獨上市無果,被收購是最好的結果。金沙江創(chuàng)投合伙人朱嘯虎就認為:“這個價格是對PICA的投資者高位解放,高得難以置信。”而另有分析人士認為,“PICA這樣的出路,已經比大頭、PINGCO,以及已經被遺忘的聯龍瀏覽器等好多了,希望未來能順利套現。”
收購引發(fā)的風暴還在繼續(xù)。在中軟國際宣布以9100萬美元收購掌中無限公司之后幾天,其控股股東中軟即發(fā)布公告,內容主要有三點:一是批準中軟國際和掌中無限的交易;二是授權中軟香港減持中軟國際的股票;三是不再合并中軟國際的財務報表。分析人士認為,這是中軟因股份遭到稀釋而做出的反應。
對此,中軟國際CEO陳宇紅在接受《計算機世界》報專訪時并未置評。但是,陳宇紅強調:“每一次重大的商業(yè)機會我們都不能放過,不能說我們企業(yè)有這個規(guī)模就怎么樣了。比爾#8226;蓋茨也說過微軟距離倒閉只有一年的時間。移動互聯網軟件服務與運營就是這樣一次重大的商業(yè)機會。我們對待這樣的商業(yè)機會,拼死抓住,如同求生狀態(tài)的一根救命稻草!”
PICA充當“尖兵營”
“我們發(fā)現,移動互聯網已經深刻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在這樣的浪潮沖擊下,我們服務的客戶在變,大家都在變,如果我們不變,就會死。” 陳宇紅表示,移動互聯網將是中軟國際必須抓住的重大商業(yè)機會,而掌中無限是中軟國際殺入移動互聯網領域的“尖兵營”。
在外界看來,中軟國際主業(yè)是行業(yè)解決方案和外包服務,完全沒有做移動互聯網的DNA。中軟國際2000年成立,2003年在香港上市,隨后的幾年,其發(fā)展可以用“狂飆突進”來形容——連續(xù)7年保持57%的復合增長率,公司規(guī)模從200人發(fā)展到1.1萬人,銷售收入從4000萬元發(fā)展到超過10億元。
中軟國際最新發(fā)布的2010年中期財報顯示:上半年,中軟國際實現收入6.86億元,去年同期為4.4億元,增長在50%以上。其中,來自政府制造行業(yè)解決方案的收入為1.34億元,金融銀行業(yè)的收入為1.23億元,外包服務收入為3.15億元。外包和行業(yè)解決方案仍是中軟國際的核心業(yè)務。
陳宇紅透露,中軟國際最近3年的發(fā)展規(guī)劃是:到2012年,進入全球科技服務排名前100名,也就是實現服務收入約35億元。“未來3年,我們的一個方針就是,固本、開新、轉型。固本,我們要在行業(yè)和外包領域做得更加扎實;開新,是指開拓新行業(yè)、新服務。”
而開拓新業(yè)務,切入點在哪里?通過梳理中軟國際業(yè)務分布的行業(yè),陳宇紅發(fā)現在業(yè)績貢獻最大的4個行業(yè)金融、政府、電信和制造業(yè)中,惟有電信業(yè)務最弱,而電信行業(yè)的平均增長是80%。“我們要做一個世界級的企業(yè),不可能在增長最快、利潤最豐的行業(yè)中缺席,所以選擇新拓展的行業(yè),自然就鎖定在電信。”
接下來事情似乎就順利成章了。中軟國際收購掌中無限的原因可以歸結為三點:一、電信行業(yè)的業(yè)務年增長在80%以上,中軟國際對這個新領域不能視而不見;二、電信業(yè)中的移動增值業(yè)務是少有的藍海; 三、掌中無限在移動互聯網領域有數百人的研發(fā)團隊,有中軟國際急需的移動互聯網的DNA,還有服務于中國移動等運營商的經驗。
陳宇紅強調說:“PICA一直在為中國移動提供服務,它的占位比較獨特。”他把PICA比做是一個尖刀營,而原來的中軟國際則是萬人規(guī)模的主力師。“PICA原來突擊的速度很快,走得很靠前,但是他們如果再孤軍深入,就可能壯烈犧牲。而我們會為他們提供堅強的后盾,協同作戰(zhàn),整體突進。同時,沒有這樣一個尖刀營,主力師也會迷失方向、貽誤戰(zhàn)機。”
中軟國際向移動互聯網挺進的決心很大。“如果中軟國際并購掌中無限失敗,對于中軟國際來說可能是自殺。”陳宇紅決絕地表示。但他也坦承:“按照規(guī)劃,移動互聯網業(yè)務只是我們整體布局的一部分,可能占我們總體營收的20%,還有80%是固本的業(yè)務。”言下之意是,中軟國際愿賭服輸,而且也輸得起。
中軟國際是大樹?
一位叫“柒雨”的微博主評論說: “PICA缺乏自身核心產品,對外業(yè)務鏈相對風險較高,長期來看不夠穩(wěn)定,籌備上市無果,壓力很大,于是抱住了中軟國際這棵大樹。”
掌中無限6年間經歷3次轉型,也足以說明移動互聯網公司生存的艱難。據圈內人士透露,華友世紀前CEO王秦岱是大頭無線的天使投資人,為了力挽狂瀾,現赤膊上陣當大頭無線的董事長,帶領著公司轉型。
根據中軟國際公告中披露的財務數據,掌中無限在2008年虧損了106.3萬元;2009年卻奇跡般地扭虧為盈,并實現收入5918.5萬元,凈利潤1822.3萬元; 今年上半年收入4341.5萬元,凈利潤2142.8萬元。但就是在如此利好的情況下,PICA的3家投資人卻都選擇了套現退出,3640萬美元與當初投資的2000萬美元相比,只能說是不賠。
投資人退出,把風險和壓力完全放在了PICA的管理團隊上。據知情人士透露,PICA之所以能在2009年~2010年之間實現較好的盈利,主要是依賴于為微軟MSN、139社區(qū)等運營業(yè)務的大訂單,這也是中軟國際看中PICA的原因。但是,移動互聯網領域還有相當多的不確定性,而PICA管理團隊可能對公司的業(yè)績預期過于樂觀。
陳宇紅認為,PICA的技術實力和運營能力一直為業(yè)界所稱道,但是一方面受制于自身的規(guī)模和實力,難以把一些產品在更大范圍內進行銷售,也不具備大客戶量的運營維護能力。而中軟國際有遍布全國的分支機構,可以把PICA的一些產品和方案稼接到行業(yè)里面,實現電信產品的行業(yè)化。
陳宇紅表示:“掌中無限有領先的技術,加上中軟國際1萬人的規(guī)模,將很快在業(yè)界樹立起競爭壁壘,使得雙方在移動互聯網領域前進的風險都能得到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