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從Power7、eX5到zEnterprise等系列硬件技術的演變,還有DB2 PureScale、ISAS9600、IBM System Directors等一系列軟件的重大變革,都顯示出IBM在信息技術發展策略方面正在向智慧系統靠攏和邁進。
為工作負載而優化的系統,IBM認為包含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非常容易理解,就是采用不同處理器、不同設計特點的多樣化系統平臺(包括服務器和存儲)應用于不同的工作負載領域,這些系統還各自具有針對工作負載調優的特性。例如大型機為企業關鍵數據的應用負載而優化,藍色基因為高性能計算應用而優化,x86為Web應用而優化等等。另外,像Power7、Xeon這些處理器都可以在最大線程數量和更高主頻之間進行設置,從而針對更大吞吐能力或者更強勁的單線程運算能力進行優化。
第二層次是預調優的組合,針對具體工作負載,將多個硬件和軟件在工廠進行預安裝和預調優的組合,IBM的CloudBurst、SONAS、SmartAnalytics都是進行預調優組合的方案和工具。Oracle收購了Sun Micro之后也在這方面進行積極的努力。
第三個層次是混合系統,目標是將工作負載分解到特別優化的引擎去執行。也就是說,在單一系統中整合多種特別優化的引擎,根據工作負載特點進行分解執行,協同產生任務結果,實現最大程度的執行效率。IBM在2010年8月份發布的新的主機架構zEnterprise就是混合系統。
IBM系統與科技部大中華區資深架構師梁建球認為,過去人們常常希望能夠實現通用型的系統,這樣可以使很多軟件開發工作不需要深入了解硬件的底層,所以通用系統是過去計算機發展的里程碑。今天,有一些工作負載可能要深入到硬件的細節,才可以達到一個很好的效果。舉一個例子,PS3游戲機里面就用了IBM的“Cell”的芯片,其實里面有6個不同的芯片,有些是POWER的,有些是專門做圖形處理的,還有做網絡共享的。這個芯片是專門為某種負載優化的,所以沒有人用PS3做商用計算機。第二個例子,大概是三四年前,IBM當時推出了世界上第一臺超過了1 Petaflops的高性能計算機Roadrunner,是用AMD x86的架構,但是很多浮點運算是 “Cell”芯片去做,從而在占地面積有限、用電量有限的前提下實現了之前達不到的性能,這是混合系統里面最成功的例子。但是,這種混合系統跟今天通用的計算機之間是各有利弊的,現在混合系統的應用程序編寫非常困難和耗時。未來,希望能開發出很“聰明”的中間件,希望中間件很聰明地把任務進行分發,分發給不同的芯片,這樣在混合系統上的編程就簡化了。
對于混合系統,梁建球做出了三點綜合評價:第一,混合系統這種技術有很長的歷史但是有弊端,為特定應用編寫的軟件代碼很難重復使用;第二,對于要求處理能力非常強的應用一定要走混合系統這種模式,否則現有技術很難實現;第三,混合系統還處在摸索起步階段,還要做很多針對性的開發工作才可以把這個概念實現得更好。
IBM中國公司北方區總經理戴建平表示,面向工作負載的優化方式也將改變IBM的銷售方式。以前IBM向用戶推介任何系統的時候,都是從產品出發,以它本身采取的操作系統和技術來看,有選擇UNIX、Linux和Windows的。今天IBM提出要用工作負載區分,希望工作人員跟客戶談業務是什么樣的、工作負載是什么,再配什么樣的系統。只有更好地理解了用戶工作負載的特點,才能決定哪個組合最好并推薦給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