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Q”大戰以來,一直密切關注馬化騰的言論。最近注意到他關于騰訊走向開放和共享的論述,也以極大的興趣拜讀了馬化騰“關于互聯網未來的八條論綱”。
“馬八條”其實是馬化騰對互聯網未來演進的認知。這八條讓我想起馬丁#8226;路德于1519年發起宗教改革著名的95條論綱。我相信,“馬八條”必有參照之意。
既然談到未來,我就想和馬化騰談談鄙人所見。我認為,對于騰訊而言,關鍵在于解釋和理解蘋果和谷歌的成功,解釋和理解微軟、英特爾以及惠普為何失去光輝,在于勾勒出產業,甚至人類文明的大變局和大趨勢。如果騰訊能做到這一點,關于未來的問題當然不言自明。
德國學者馬克斯 #8226;韋伯是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他認為,整部世界近現代史實際上是一部精神上的祛魅史。自文藝復興、宗教改革以降,發端于西方的近代理性主義、實驗科學、工業化等,一步步地驅逐、剿殺著精神世界的 “魔魅”。
在祛魅的浪潮下,西方發達國家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持續進步。西方人堅信他們掌控著核武器、金融、資源、科技,是人類和地球上的貴族,他們工作時間不斷縮短,假期不斷增加,生命的意義就在于享受和創造。在同樣的浪潮下,發展中國家將發達國家作為目標追趕,人們都相信西方的今天就是他們的未來,生命的意義就在于過上西方人一樣的好日子。
可是全球化,特別是金融危機徹底粉碎了一切。面對發展中國家的競爭,面對不堪重負的地球,西方人發現原先生活的意義不復存在。連西方人都崩潰了,發展中國家的人發現自己也失去了目標。怎么辦?誰也不知道。祛魅時代人類生命意義漸行漸遠。人類將向何處去,生活的意義何在?科學尚無答案,“魔魅”再現。這一基督和釋佛降臨以前的命題再度困擾我們。須知,賦予生命以意義,本是宗教最經典的命題。
現在,哈佛商業評論一篇文章的標題即為“拜蘋果教”,谷歌教也早已被各種文獻列入后現代十大宗教之一??墒?,我們從沒聽說過英特教、微軟教和惠普教。由此,就可以得出英特爾、微軟、惠普與谷歌、蘋果的本質區別。前者,是在生活意義明確的前提下,為盡快達到目標,成為提供更優工具的企業?;蛘哒f,是“以用立商”的企業。而后者則是在生活漸漸失去方向的情況下,賦予生活以新的意義,“以義立商”的企業。
谷歌兩位創始人是猶太人,猶太人推崇智慧。谷歌教教義說互聯網無處不在,谷歌就無處不在。無論人的任何問題,谷歌都有答案。谷歌就是無處不在的智慧的化身。谷歌賦予生命以智慧的意義,這讓人聯想到猶太人的苦難與成就。喬布斯本人是藝術家,曾到印度朝圣,深諳禪理。從iPod、iPhone到iPad,蘋果以極簡的禪意,給人帶來審美的快感,賦予生命以藝術的意義。
人類已經從理性商業進入到宗教商業時代。用戶需求、效率、總體擁有成本都不再重要,賦予生活以新的意義才是競爭的焦點。從蘋果和谷歌的例子可知,“以義立商”的背后則是深厚的文化積淀。
谷歌得益于猶太文化,喬布斯得益于西方與印度文化,馬化騰難道不能立足于中華文化,賦予生活以新的意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