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由于對性能和風險的超高要求,金融企業的IT建設多數給人厚重之感,這當然與其普遍“不差錢”的狀況有很大關系。不過,國信證券的信息化卻一改“厚重大金融”的形象,崇尚“輕活、實用”,面對未來信息技術的越來越互聯網化,它們已能靈活適應。
作為注冊資本70億元的全國性大型券商,國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已在全國38個城市擁有54家營業網點,2009年,實現凈利潤41.4億元,實現了利潤翻番,凈資產收益率32.3%。而國信取得今天的成績,不僅與它的穩健經營有很大關系,也與有一套與之匹配的信息系統分不開,因為在瞬息萬變的證券業,信息技術就意味著高效率。
那么國信證券遵守的是一個什么樣的信息化理念呢?它是怎樣在如火如荼的股市中抓住機會,步步為營的呢?在深圳國信證券總部,國信證券首席工程師廖亞濱為記者揭開了它們的信息化面紗。廖亞濱親身經歷了中國證券市場多年來的起落與幾乎所有的技術應用,他是中國證券業入行最早的一批CIO,也是營業部級證券交易系統的締造者之一。
在采訪中,記者發現國信證券從一開始就沒有“包袱”,就算是對證券業而言災難性的“千年蟲”事件,它都很好地繞過了風險,“因為我們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把公司所有的應用系統重寫一遍。”廖亞濱的自信,來自于國信證券信息系統的靈活、兼容、可擴展性。
引入X86架構
“1991年這個行業剛起步的時候,沒幾個人看好IT系統。”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證券業蹣跚起步,前途難卜,依附于上面的證券IT也被認為“是塊貧瘠的土地,再辛苦耕作也收獲不了多少糧食”。而廖亞濱就在這個頗受爭議的時候入行了,并在之后的十幾年中一直奮戰在“證券IT”第一線。
“當時因為業務量不太好,所以我們能夠采用的技術平臺只能是最便宜、最通用的。”廖亞濱回憶說,當時在做柜臺系統連接局域網時,一把七八百塊錢的專業鉗子他們都不舍得買。而就是在這樣一塊“貧瘠”的土壤里,國信證券的信息化建設邁出了第一步。
“怎樣用一些比較合適和相對經濟的技術方案來解決我們的現實需求,是國信證券一直思索的關鍵問題。而我們在適合的基礎上,也一直試圖把公司業務或行業發展的需要和我們能掌握的信息技術做一個緊密的結合,這樣的‘結合’體現在公司發展的各個階段。”廖亞濱說。
1991年,國信證券上線了柜臺輔助系統,雖然當時的業務量不大,這套系統卻從客戶管理、資金管理還有報單管理等方面大大提高了營業部的運作效率,當時剛剛畢業的廖亞濱正好參與其中。一年后,隨著交易量的第一次大規模增加,國信又在行業率先大規模推出了電話委托系統和觸摸屏交易系統,從此,客戶不需要再站著排隊了。
后來,為了更好地管理越來越大的客戶量,保護客戶信息,國信開始把核心系統平臺換成三層架構,在客戶端和后臺之間加入了一個中間件。
真正的行業發展期出現在2000年,隨著證券行業的不斷發展,交易量越來越大,客戶也越來越多,但國信之前的業務系統都是面向業務處理而非業務分析,這對信息技術有著天生敏感的證券行業來說,是一個極大的發展阻礙。考慮到未來發展,國信證券又和金證聯合,采用微軟技術平臺,把數據庫構建在SQL Server 之上。
把數據放在x86架構的信息系統上,在當時很多大型金融企業看來“簡直不可思議”,因為在很長一段時間里,x86就意味著不穩定、低成本。而金融界從來不缺錢,它們的核心數據庫一般都架構在昂貴但穩定的小型機或者大型機上,所以國信證券的這種舉動不免讓很多人都感到“不放心”。
“我們的決策思路首先是從實際需要出發,而不是為了上一個所謂的大平臺去做一筆投入。”廖亞濱說,當時國信面臨很多選擇,很多國際級的大公司,也跟國信交流商業智能或者數據倉庫之類的平臺或產品。但是按照當時的實際情況,經過與合作伙伴、軟件與硬件廠商多次的測試、驗證與對比,國信還是走了一個技術實驗室類型的發展路線,最終選擇了x86硬件服務器和微軟數據庫與商業智能解決方案平臺。
在廖亞濱看來,企業需求和技術發展本身都是滾動的,所以國信證券信息化建設的每一個階段,在滿足業務需求的同時,都會盡量嘗試一些當時能夠獲得的新技術,這樣既沒有背包袱,同時又能享受到技術進步的成果。
IT緊跟業務
相信人們都不會忘記2007年那如火如荼的大牛市,市場交易量屢創新高,一度突破1000億元大關。在大量數據單證交易的高峰期,多家證券公司相繼大面積宕機,國信證券的系統卻從未出現任何疏漏。
廖亞濱強調,“不管是從國信證券的發展經驗,還是從這個行業的技術文化來看,國信證券現在的業務發展與技術發展是很匹配的,這正是國信一直以來能以較低的成本掌控行業技術的關鍵原因之一。”
國信證券會自己先定一個指標,之后再分析這個指標,使信息系統可以很好地跟進市場行情的變化。據廖亞濱回憶,從2006年4月開始,雖然當時每天的交易量只有400億元左右,國信就已經嘗試著為市場交易量達到1000億元提前做準備了。
但行情的變化,很多時候是意想不到的,應該如何來部署IT系統?廖亞濱強調:“一定要注重在運行狀況中對關鍵監控點的跟蹤。”他甚至這樣形容自己的工作,“股市是一個動態平滑的變化過程,IT系統要防患于未然,而不是等到出了事故才去救火。”因此國信證券嚴格設定了各項警戒值,包括帶寬的大小、機器使用率、每秒處理請求的響應時間長短等,并對這些關鍵指標進行了密切跟蹤。
在牛市的鼓動下,擴容成為了2007年證券業IT建設的主旋律,但國信證券卻意識到,擴容只是發展的大方向,小的發展方向則應該是滾動式發展,按日追蹤變化,把系統分解成若干部分,把盡可能多的工作都做在前面。據此,國信證券制定了兩大計劃和三大步驟:計劃2006年6月按照3000億元的交易量來擴容,2007年5月按照8000億元的交易量來擴容;總體則按照2000億元、3000億元、8000億元的規模分三步完成。這樣,當具體行情到來的時候,國信早己做好了充足的準備。
除了對系統的完善和對技術的跟蹤,廖亞濱和他的團隊也一直在做另一個平衡—IT部門與業務部門之間的溝通與匹配。他認為,要做到“只要業務部門有新的想法,IT部門就能夠及時響應”,需要有一支既懂業務語言又懂IT的團隊。
“IT的建設是一個波浪式的前進過程,關鍵在于如何平衡業務需求與IT建設之間的關系。” 廖亞濱說。在國信,IT部門的10%左右是業務人員,不僅僅只是業務部門提需求,IT部門也會經常給業務部門推行新的技術來改進業務,更重要的是告訴業務人員這項技術究竟能夠給業務上帶來哪些好處。
“理想化的IT整體方案與現狀如何來平衡最令人頭痛。”廖亞濱認為,CIO要不斷地適應業務與市場的變化,無論是系統的開發,還是升級優化,都要及時跟進。這就要求CIO要盡快地把相關服務做出來,技術支持要到位。
所以,國信證券制定了“領先市場半步”的IT發展戰略,多年來其業務一直緊跟市場變化。因為證券公司未來的競爭將是品牌化競爭,僅僅依賴一兩個證券經紀人是遠遠不行的。要吸引住客戶,券商必須要樹立自身的品牌。國信證券的營銷策略是根據客戶需求細分市場,實行品牌營銷。在支持業務拓展方面,成立金色陽光財富管理中心,推出適合不同人群的不同產品,有普通教育型的客戶,有針對保證金15萬元以上、偏自主型的客戶,也有保證金在100萬元以上的依賴型客戶。
而除了券商普遍采用的網上證券,國信證券還自主研發了“移動金色陽光”證券短信服務,為個人證券投資者提供了全新、便捷的專業證券短信服務。它可以根據客戶需要,通過短信推送的方式,向客戶提供賬戶提醒、市場行情、研究資訊和操作指導等服務。據介紹,如今該業務的注冊用戶數已經超過236萬。
掌握主控權
證券行業天生就是與數據打交道的,數據處理則高度依賴信息技術,而如今的信息技術更是與互聯網密不可分了。很多業內人士都認為,證券公司不同于有著“沉重包袱”的大銀行,它們一般都是輕裝上陣,更靈活,也更兼具“互聯網基因”。
對這一點,廖亞濱表示贊同,他認為,證券IT不同于銀行IT和保險IT的特點之一就是有階段性,它能夠根據行業的業務發展,采購一些當時的普通技術或者標準化技術。“正因為這樣,我們整個行業的信息技術總體擁有成本,應該是金融行業里性價比最好的,而且沒有銀行業、保險業那么大的包袱。”
另外,由于整個證券行業的應用都掌握在少數幾個開發商、證券公司手里,券商往往能根據業務發展需要,迅速構造一些新平臺。這樣一來,雖然不必為“選擇太多”而煩惱,但是卻造成了證券IT市場競爭不足、市場化程度極低的后果。
“這就要求券商有較高的自主研發水平,以及對新技術應用的前瞻性。”一路走來,國信證券正是在走一條自主研發的道路。廖亞濱表示,雖然國信的信息系統并非一磚一瓦都自己搭建,但它們能夠掌控一切,遇到升級、改造都不怕,因為很多核心應用都是自主研發的。
比如,在建設數據中心項目時,國信證券就考慮到了自己對相關系統和技術的可控性,于是選擇了和微軟的技術人員一道開發,把兩方面資源有效地結合起來,而不是選擇某項成品。在數據中心第一期項目中,主要完成的目標是“數據的集中,以及建立一些數據模型”,在這個項目中,微軟負責解決技術問題,國信證券負責解決業務問題。而目前正在進行中的以數據挖掘為目標的數據中心第二期、第三期項目,國信也會在可控的基礎上與第三方合作。
談及當下正流行的云計算,廖亞濱表示,只要云計算的相關技術成熟了,他們就能迅速將自己的數據和應用遷往“云端”。他之所以這樣自信,就是因為對國信證券整個團隊和決策層的信任。“無論是引入第三方的資源,還是使用新技術,我們的制度都是開放的,我們IT團隊也有不斷學習新技術的文化氛圍。
“發動群眾,讓每個個體都有他的主動性,實現每個人的價值最大化。”據廖亞濱介紹,這樣的情況在國信證券涌現過很多,“我們好幾個營業部的電腦經理,因為親歷第一線,對業務情況了解得非常到位,同時又有技術思路,所以很快能針對某個問題找到解決方案。這類事例不斷被我們列為榜樣和標兵,鼓勵在各自崗位上發揮。”
評論
x86漸漸浸入金融業
一項IT新技術是否成熟、穩定,人們往往要看它能否在金融、電信這樣的大型企業中得到普及。對于x86架構應用來講,也不得不跨越這道檻。
過去,金融業大都應用RISC架構,并青睞小型機、大型機等昂貴但是穩定的服務器。而目前,隨著x86各項技術的發展,它越來越趨向穩定,而它的靈活性、可集成性、開放性等優點則更顯突出。
如今,金融業在發展中也面臨著三大挑戰:需要快速執行不斷變化的政府監管規定; 增加新的服務內容來維系客戶滿意度; 提升運營效率。國信證券也同樣面臨著這樣的挑戰。而這三大挑戰要求金融企業的IT基礎設施必須擁有強大的靈活性,實現IT與業務的完美連接,x86架構似乎能完成這一任務。
國信證券早在數年前就把自己最核心的數據庫架構在x86的平臺上,也就是微軟的SQL Sever平臺上。如今,數十年來“大的故障率為零,效率不斷提高”的效果令國信證券感到滿意。如今,國信又將基礎數據平臺從SQL Sever 2005升級到了SQL Server2008。雖然,國信的數據倉庫數據量已經接近10TB了,年增長量4TB,但系統仍舊運行得非常穩定。而且數據壓縮的特性,能夠幫國信證券節省60%的存儲空間,在提高性能的同時,還大幅度降低成本。
如今,在金融領域,已經有很多企業都向x86拋出了“橄欖枝”,除了包括國信證券在內的幾家大券商,商業銀行也紛紛將部分業務遷往x86平臺。而隨著相關技術的成熟,基于開放和標準的x86平臺,將越來越多地在金融信息化建設的關鍵應用領域挑戰傳統小型機,幫助金融企業實現低成本信息化的可行之路。(文/劉麗麗)
熱點金融資訊
總融資規模或逾1500億 農行挑戰全球IPO新紀錄
6月30日起,中國農業銀行在香港公開發售股份,7月1日開始,農行在內地啟動網下申購。作為四大國有商業銀行進入資本市場的收官之作,中國農業銀行的IPO終于進入公開發售階段。而隨著農行上市的完成,一項新的世界融資規模紀錄也有望被刷新。據悉農行A股加H股的融資額總計將達到1418.7億~1567.7億元人民幣,屆時農行將成為有史以來募集資金規模最大的IPO。
新會計準則即將實施 保險市場面臨再次洗牌
近日,有消息稱即將付諸實施的新會計準則將給保險公司的保費規模、保費排名再次洗牌。業內人士認為,新會計準則最大的變化是要求將保費劃分為保費收入和保費存款兩部分。其中,保費存款主要是指萬能險和投連險的投資賬戶的收入,因此主打萬能險和投連險的保險公司在保費規模上肯定會大受影響。
券商密集申設香港子公司
中資券商“走出去”的步伐在加速。來自中國證監會的信息顯示,目前有光大證券、長江證券和中投證券三家券商“設立香港子公司”,國聯證券計劃成立合資公司的申請已上報證監會。知情人士透露,“中投證券6月7日上報申請,監管層6月12日受理其申請”。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目前,中國證監會共批復12家內地券商在港設立子公司。已經在香港設立子公司并營業的有中金公司、國泰君安、招商證券、中信證券、國元證券、廣發證券、華泰證券、申銀萬國、海通證券、國都證券共10家券商。
“香港是中資券商國際化的首選基地。”有業內人士指出認為,券商密集赴港設立子公司出于兩方面的考慮:其一是券商國際化的戰略布局考慮; 其二是內地客戶投資品種的需求多樣化,因為香港資本市場上的產品更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