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一組清代纏枝民窯青花器,用途不同,傳承有序。
青花缸的纏枝花畫工草率,已辨不出蓮菊,在回紋、垂云紋和蓮瓣紋連續規整的襯托下顯得醒目,青料的發色因用筆和蘸料水分多少不同,產生了很多變化,缸的胎體厚重,釉色青翠,造型大口,高身收足,圓唇下有一凸棱。缸的形制始于明代并大量生產,清代沿襲發展,式樣繁多尺寸不一,常見有大口、高身、收足式和大口、淺腹、平底木盆式。后者始于康熙,清代各朝繼續燒造。乾隆時的高身圓唇缸,口比康雍兩朝略敞,雍正時僅一圓唇口略內收,身比乾隆時顯得瘦高??滴鯐r口唇多板沿式,器形俊秀,器底多往內鼓起,只是到了乾隆晚期日趨粗糙,胎體增厚略軟,光澤泛灰,已漸走向衰落。
清代百姓大多供有宅居神佛,香爐也講究冬用銅爐夏用瓷爐。這件筒式香爐的纏枝蝴蝶花紋,爐外壁畫滿連續三朵纏枝紋樣,花以五個畫飾篦線的圓圈疊合,枝葉則雙勾完成,筆法堅挺功力非凡,下圈勾畫簡化的變形蓮瓣紋,口唇下端用大筆涂抹填染淺色青料。筒式爐胎體較松,砂底漿釉,青料發色灰暗暈散,釉面布滿細小黑星點,俗稱“蕎麥地”。
青花“”字罐和粉盒上的纏枝蝴蝶紋各有不同,罐上兩朵花卉兩“”字對應排列,一只用筆奔放,一只用筆嚴謹。盒上部四花對應,盒下部兩花對立,花朵枝葉畫法工細,篦線排列熟練勻稱。罐胎質堅,釉面青,青料發色純正,盒胎骨松,釉面薄,光澤差,圈足粘有窯砂,青料發色灰暗有漂浮感。
“”字蓋罐上的纏枝紋已在腹部成對的文字和蝴蝶花、肩部的弦紋和變形垂云紋、罐體下部的簡化蓮瓣紋對比下,退居次要地位。畫法上也更圖案化,并在葉尖畫有三瓣梅朵,構圖較為生硬?!啊弊止尢ベ|松軟已近陶質,釉也稀薄無光澤,青料已是刺目的洋藍,暈散不勻。
這幾件纏枝“”字紋民窯青花器,都是清代晚期民間大批成套生產的嫁妝瓷,青花“”字用于壇、罐、大瓶之上構成雙喜,“”字勾線添彩,纏枝雙勾作為襯托輔助紋飾。雙喜在民間廣為流傳,多用于新房裝飾,罐上繪“”字、纏枝,寓喜事不斷之意。據傳宋宰相王安石年輕時上京考試,后被人招婿,成婚時恰好有人來報金榜題名頭科狀元,王安石即以此喜上加喜揮筆寫“”字貼在門上,喜慶歡樂氣氛大增,從此人們紛紛效仿,成為家喻戶曉的喜慶吉祥標志。
嘉慶朝民窯青花前期尚有繼承前朝的某些品質,后期無論胎釉或紋飾都出現了很大滑坡,至道光朝多數已是胎體粗松,釉面稀薄。至晚清,有“碗青”從國外傳入,青料的發色與近代青花已區別不大,有的灰黑暗淡,色料漂浮,開始出現鮮艷泛紫的洋藍色。嘉慶青花多呈青藍微泛黑的色澤,大部分呈色穩定但有暈散,中晚期青料漂浮于釉面,有的釉層薄光潤不足不太平整,胎質疏松量輕;道光青料色調不夠深沉有漂浮于釉面之感,胎質疏松厚薄不勻,胎釉結合不夠緊密,釉色有的泛青有的潔白,釉質有起伏不平的“水波釉”。嘉慶民窯青花的又一特征是流行雙勾不填色的圖案,紋飾層次明顯不及前朝,纏枝紋也多用雙勾淡描,有的和“”字同時作為裝飾,字體長紋飾較精細,往后則字逐漸加大,紋飾粗糙簡單,用筆也顯拘謹。
呈現這一組青花粗器,暢神達意,不俗且雅。
講求實用注重裝飾是這幾組民窯青花總的造物原則,瓷器的生產造型、胎質、釉面燒制固然重要,而一旦與彩繪結合瓷畫就會成為一件瓷品成敗的關鍵。民窯青花既是日用品又是觀賞品,具有使用和審美雙重功能,一件青花再好,如果畫上去的紋飾不成功或筆意欠佳又怎能體現民窯瓷器的價值所在?時有人對官窯青花持有繁縟、堆砌、庸俗的貶義之詞,問題就是出在瓷繪之上,而民窯青花粗器以瓷質、工藝而言瑕疵不少,但因為裝飾設計得當、用筆生動、傳達的情感鮮明,很大程度上遮蓋了其他方面的短處而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藝術話題。
寫意畫風是民窯青花的主流,這幾組民窯青花粗器正是重視所繪物象的精神實質而不拘泥于物象細節的描述,往往是通過不同的形象來表達個性感受,從而強調出筆墨情緒來,作為裝飾的核心,這實質上已大大超越自然形象的個性范圍而成為裝飾配列組合的獨立審美意義。那些用筆的狂放,胸有成竹的信手揮寫,強調的是畫境之外的暢神達意。民窯青花此種畫法風格形成固然與追求生產數量速度有關,但更重要的是出自于誠摯直率的表達、追求精神內涵的本意。這幾組民窯青花是寫意寫情,包含著大寫意畫風和抽象繪畫的精神品質,那些間接或直接由筆墨線條來表達心境意念的畫面之所以能達到美妙的藝術境界,應當說是創作情緒在起作用,那些點線面組成形象結構的畫面,正是繪制者主觀感覺的抒發和表現,從而創造了民窯青花自己的藝術風格,天馬行空另辟蹊徑,藝術達到了個性解放。這正是精妙的藝術深處所蘊藏著的那種反約束大膽解放精神,這也正是民窯青花能在官窯瓷繪審美情趣之外所保持的獨特藝術追求的高尚精神,從這一點上看,民窯青花的貢獻對美術的發展是功不可沒的。
若把陶瓷的發展大體分為三條線,那就是民間陶瓷、宮廷陶瓷和文人陶瓷。三種陶瓷的服務對象和藝術特點都各不相同,官窯追求的是豪華富貴,文人士大夫追求的是閑適雅致,民窯陶瓷則表現出純真質樸,反映的是勞動者健康的感情。民間陶瓷在設計理念上本著務實精神,以產品的功能效應為根本,將樸素大方的美與之結合,見物見人,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原則,舒適、親和、溫暖,是實用與審美和諧結合的典范。民窯的裝飾瓷繪是主流,那以少勝多、從寫實到寫意直至抽象的藝術造型手法,都能從民窯青花中讀到這種以形布飾以意布局的造型規律。
民間青花的收集研究側重點各有不同,有的注重其歷史價值,有的著眼于工藝技術,還有的強調其完整性和奇缺性。從民窯青花的藝術特點出發,重視其自身的表現形式、內容和技法以及時代鮮明的藝術風格特征,注重其整體效果的優美、設計構思的不同,運筆用色的大膽獨到、描繪技巧的高超自然及那些最生動最別致最有韻味的作品,是認識和理解民間陶瓷豐富想象創造力和高超表現力的重要途徑。鑒定欣賞一件民窯青花應從胎、釉、形、畫等各種角度全方位進行辨識,也有從某方面突破一點再及其余的,就像從瓷繪入手,如果有良好的美術基礎會很快地掌握各個時代青花瓷的造型、色彩、藝術風格。當你面對這些民窯青花粗器的時候,感覺到的是青色的柔美脫俗、造型的端莊和諧,體現的是高雅沉靜的藝術境界,就像古人所說“古瓷尚青,宜品茗酒耳,若肴饌則素瓷,青花白質瓷為佳?!泵窀G青花藍凈如水,有喜無悲,它可以飽滿婀娜多姿,但絕無艷幟,它可以靈動,輕松活潑,但絕不輕浮,人們看到了它的瀟灑,在蹁躚的藍色中閃露著生命的火花。民窯青花,不俗且雅!(全文完)
(責編:雨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