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海嘯、火山噴發、地震等自然災害頻繁危害人類,給人類造成了無法估量的損失。我們知道,人類都生活在地球的表面,頑強的微生物雖然可以在幾千米深的深海中生存,但這也不過是地球的表皮。如果將地球比做一個蘋果,那么,這點厚度還比不上一層薄薄的蘋果皮呢!
那么,在地球的內部,到底是怎樣的呢?
19世紀初,一個叫西姆斯的美國“科學家”說,地球的里面是空的,那里很適合人們居住。他還說,在南極和北極附近有兩扇敞開的大門,人們可以從那里走向地球的深處。西姆斯的這一“理論”,還真有不少人相信,他死后,居然還有人組織探險隊,乘船到南極去尋找所謂通向地球深處的“大門”。
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逐漸加深了對地球內部的了解。科學家的研究證明,地球內部既不是空的,也不是什么陰暗的地獄。
其實,要想了解地球內部的情況,最直觀的方法就是鉆井。剛開始鉆進的時候,速度很快,通常鉆第一個1000米,只要幾天工夫;再往下鉆第二個、第三個1000米,就需要幾個星期;鉆第四個、第五個1000米,就需要幾個月;鉆5000米以上的深井,由于地下深處的溫度、壓力都比地面上高得多,巖石格外黏滯,鉆頭很容易磨損,鉆進速度便特別慢,每鉆進1米都要付出巨大的代價。
目前世界上最深的鉆井,深度也沒有超過10 000米,而地球的半徑是6300余千米,也就是說鉆進深度還不到地球半徑的1/600。
有人認為,火山噴發時的巖漿把地底下的物質帶到了光天化日之下,是研究地下情況的好材料。其實,火山巖漿也不過是從地底下二三十千米處噴射出來的,比起巨大的地球半徑,仍舊只能說是一層很薄的外殼。
那么,究竟用什么辦法才能幫助我們了解地球內部的秘密呢?
說來很怪,幫助我們了解地下秘密的,是那摧毀力很大的自然災害——地震。
地震的時候,從震中發出了地震波。地震波向四面八方傳播,有的可以一直傳播到地心。因為地下的物質不同,有些地方是固體,有些地方是黏稠的液體,地震波碰到這些不同的物質,就有不同的反射或折射。利用儀器把它的“旅行”狀況記錄下來,科學家便可根據這些記錄來了解地下的情況。但是,地震在什么地方發生,并不能按照人們的意愿來決定;什么時候發生地震,現在人們也還無法預先準確知道。因此,人們就采用“人造地震”的辦法,在局部地區進行爆破。爆炸形成的波,如同地震波一樣,也能向人們報告地下的狀況。
另外,人們還可以用磁力、重力、電力及放射性勘探等方法,研究地下情況。近年來,人們還利用地球資源衛星拍攝的地下紅外輻射照片,來分析地下的情況。
科學家的觀測和研究證明,地球是有明顯的層次的。地球最外面的一層,叫做地殼;地球的中心部分,叫做地核;地殼和地核之間的中間層,叫做地幔。如果拿煮熟的雞蛋打比方,那么地殼就相當于薄薄的蛋殼。地幔就相當于蛋白,地核就相當于蛋黃。
地殼是由巖石組成的固體硬殼,它的厚度是不均勻的。海底的地殼比較薄,最薄的地方只有幾千米;陸地地殼比較厚,有幾十千米。地殼的平均厚度是30余千米。
一些地質學家和地球化學家從地球的不同地點、不同深處取了許多巖石樣品進行分析,證明地殼是由幾十種化學元素組成的,分布最廣的是氧、硅、鋁、鐵、鈣、鎂、鉀、鈉、鈦九種元素。按重量說,它們占整個地殼的98%。最多的是氧,差不多占了一半,其次是硅,占地殼的1/4強。氧和硅是組成地殼的基本元素,合起來就占了3/4以上。
地殼中的化學元素不斷地進行化合和分解,形成了名目繁多的礦物。目前,我們已經知道的礦物就有2000余種,但最常見的只有五六十種。多種礦物又往往按照一定的規律組合在一起,成為巖石。
地質學家把巖石分為三大類:火成巖、沉積巖和變質巖。組成地殼的主要是火成巖,特別是火成巖中的花崗巖和玄武巖。黏土巖、砂巖、礫巖、石灰巖等沉積巖,是巖石經侵蝕后沉積而成的,也叫水成巖。變質巖是火成巖和沉積巖受到高溫、高壓的作用變質而成的。
地殼本身又分為三層:沉積巖層、花崗巖層和玄武巖層。
沉積巖層分布在地殼的最上面,但并不是連續分布的,而是斷斷續續的。有沉積巖的地方,厚度也不完全相同,最厚的地方達到15千米。
沉積巖層的下面是花崗巖層。花崗巖層也叫硅鋁層,因為它的成分除了氧和硅以外,含鋁比較多。它一般集中在大陸下面和海洋不深處的基底上,厚度有10千米~40千米。
花崗巖層的下面是玄武巖層。玄武巖層也叫硅鎂層,因為它的成分除了氧和硅以外,含鎂比較多。在大洋深處,它往往直接暴露在海底表面。玄武巖層的厚度有30千米左右。
地殼中的溫度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一般來說,深度每增加100米,溫度大約增加3℃。在地殼底部,最高溫度達1000℃。壓力也隨著深度增加,大約可以到9×105千帕。地殼的平均密度是水的3倍左右。
地殼雖然又厚又硬,可是并不是鐵板一塊。根據科學家的研究,地殼是由幾大塊板塊拼起來的,這些板塊也不是固定不動的,它們處在不斷移動之中。
地殼之下就是地幔。地幔由高溫巖漿組成,是一種很黏的流體層,很像一鍋稠粥,在鍋中緩慢翻騰。地幔可以分成兩層:上地幔和地殼相接觸,它的厚度大約有1200千米,主要由硅、鐵、鎂等成分的橄欖巖組成,因此又稱為橄欖巖層;下地幔和地核相接觸,它的厚度有1700千米,成分主要是鐵、鎳等金屬的氧化物和硫化物。
地幔的物質密度比地殼大,大約是水的5倍左右,所以地殼板塊可以漂浮于地幔之上。這一層溫度是1200℃~2000℃,壓力超過1億千帕。
地幔再往下,就是地球的核心——地核。地核主要由鐵、鎳等重金屬所組成。
地核分為外核和內核兩層。外核從地下2900千米一直到5100千米深處,這以下一直到6300余千米深處的地心,是內核。
組成地核的物質密度很大,比水要重10倍左右。這部分的溫度約在5000%,壓力超過3億千帕,是一個溫度高、壓力大、十分堅實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