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溯洪水來源
我們根據古代記載與傳說,追尋洪水來源,看到當時的幾種事態要點:一是在天上暴降大水的同時還有許多燃燒發紅的山體、巖層伴隨而下,這就不能把天上泄水視為正常自然降雨了;二是在降水停止后,空中出現了人們從未見過的月亮,它與特大洪水和山體、巖層降落事件前后密切相連。另外,洪水和降落物是突然包圍地球的,使地球全部黑暗下來,此種天象變化實在絕無僅有。這一切一切災象皆可說明大洪水之災必當來自地外。
由于月亮在洪災剛過后就出現在了地球上空,這起初也使我相當懷疑洪水之災與月亮有很大關系。但是由于我清楚地了解每個行星內部的構造都是大致相同的,都有一顆與其他所有星球相同的、能產生強大引力和斥力的空心星核,所以從原始角度而言,宇宙中根本不會存在雙胞怪胎星球,因為它根本無法在某個星系中正常運行,所以就徹底排除了地月分離之說。現在剩下的可能原因,要么是月球與地球發生了摩擦碰撞,要么是地外其他星球碰撞了月球,導致它跑到地球附近來。但我們用月球資料驗證這些疑問時,發現都非實情。因為月亮本身并沒有被撞過的大型痕跡,同時它在上萬年前就不存在大規模的海水了,這就排除了月亮與地球洪災有直接關系的嫌疑。我們還會想到是不是彗星撞擊了地球?但如果是彗星作祟,它不可能攜帶那么多的液態水,規模也沒有如此之大,更難以維持那么長的災變時間,就此我們也給予否定。
好在我們可以直接抓住太空大水這一首要線索,借助現代地外觀測資料。看看地球鄰星上是否曾經存在過大量液態水,先追尋水源。這樣一來,問題就顯得明朗了。
火星之水
通過現代大量的地外觀測資料,我們基本上可以了解到太陽系內各大行星和一些衛星的大致特點。資料證明,除了火星之外,其他星球都不具備存在液態水的自然條件,而唯獨火星在歷史上曾經存在過大量液態水,而恰恰又不知為何全部消失了。從火星全球圖像來看,由赤道向南北半球延伸大約一半而積,并環繞火星一周的為紅色明亮區域,與其余灰暗區域邊界彎曲相接,紅色區域明顯呈高起的陸地狀態,灰暗色區域有些地方呈海灣形狀進入陸地。靠近南北極處都呈灰暗色彩,偶有一片紅色起伏,那明顯就是大面積海洋中的高地。全球約有一半面積的灰暗色區域明顯呈海底景象,可見昔日火星海洋面積之大。若傾其全球之水降落到地球上,當然足可造成淹沒地球的洪災巨患,形成現今地球上的各大海洋。火星圖像上除了顯示出明顯的海陸輪廓之外,還有一個特大亮點,那就是在北極附近存在著一個巨大的同心圓撞坑,并且在撞坑中央部位還存在著很大一坨乳狀冰態物質,好像在一個巨大的銅色平底盤中央放置著一堆乳狀食品一樣。
在我們了解了火星歷史上曾經存在過大量液態水并且后來全部消失的事實之后,聯系地球歷史上曾經暴發過的大洪水,二者之間的因果關系就一目了然了,也就是說:由于歷史上火星發生了某種巨大的災變,導致它把全部液態水拋向了太空,并都順勢降落到地球之上。乍聽起來,這幾乎是奇談怪論,一個星球上的所有大水甚至加上山體、巖層,竟能全部“搬”到另一個遙遠的星球之上,簡直匪夷所思,令人難以置信。
但當我們進一步深入,層層揭開大洪水之謎的面紗后,發現它竟然是令人無法否認的一個事實!
不管怎么說,歷史上火星失去了全球之水,地球上暴發了大洪水這是無可爭議的事實,二者之間的因果關系也很明顯。我認為,地球突然暴發全球性大洪水,必定與火星失水事件密切相關,因為二者失去或增加的水量大致相當。火星失水事件
我們既然認定了地球洪水就是被火星拋出的水,相繼而來的問題就是,究竟會是一種什么樣的原因,竟能導致一個偌大的星球一下子就失去它所有的水呢?還有,地球上空相伴大水同時而降的那些山體、巖層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對于火星失水問題只有一個解釋,那就是火星本身必然受到了某種強大力量的撞擊,才會導致全球都發生了強烈震蕩;由于它自身旋轉運行,使附著物體產生了強大的離心力,才有可能致使它拋失水和部分山體、巖層。
接下來的問題也幾乎可知,能導致一顆較大星球發生全球強烈震蕩的原因,也只能是它與其他星球發生了強烈撞擊。不管它與其他星球發生何種相撞,在它的球體上都會留下較為嚴重并且難以磨滅的撞痕。根據這一點,我們自然就聯想到了火星北極旁那個巨大撞坑。這個撞坑必是導致火星全球強烈震蕩所留下的撞痕,因為它正好位于火星北極頂端要害部位,最容易使全球發生快速傳導性的震蕩。
有人稱那個巨大撞坑為隕坑,其實還是稱它為撞坑更為合適,因為在那個撞坑周圍,并沒有什么降落下的隕石。從圓圓的周邊、高起的坑沿、較為平坦的坑面看,它很像是被一個巨大的平頂帶有中心凹窩的東西撞出過后又離開而留下的撞坑,并且整體土質呈現出一種淤泥狀態。此坑若不是被小星球之類的天體所重擊,是無法留下如此巨大的坑面的;而如果是星球撞擊;若此地當時為硬質陸地,那么小星球必定粉碎而留下碎裂球體,也無法留下如此清晰整齊的撞印。為此,我們醒悟到:撞坑所處的位置過去也是海洋,外來星球正是撞在了海面之上,海水和海底淤泥緩解了來撞星球的力度,才未造成粉碎。從現今拍攝的火星圖像上看,大圓坑也正處于海洋輪廓區域之中,這就切實顯示了歷史上火星受外星撞擊時的場景:突然飛來的小型星球,猛烈撞擊在火星海面之上,使海水飛入太空;小星球撞入海底,又正好撞在了火星星核北極一旁的頂端,星核迅速把受撞力傳給火星全球,就此一場巨大的災變發生了。 接下去就要尋找那顆在9000余年--前曾經猛烈撞擊過火星的小星球。它既然沒被撞碎,那么就應該還在天空中存在。從撞痕可想到小星球的體積不會太大,即使是當時天外飛來的小天體,它既已闖入火星的引力范圍,也就很難再逃脫了。進而我就自然聯想到了火星的二顆衛星。簡直如按圖索驥,我一下子就捕捉到了那顆殃及五顆星球同時受災、曾在歷史上猛烈撞擊過它的主星的罪魁禍首——火衛一!
對比一下火星北極大撞坑與能顯示火衛一南極頂端的照片,我們就會發現雙方的圖像竟然會吻合得恰到好處,無論是形狀還是面積,就好像按章捺印,絕無誤差!火衛一南極頂端明顯呈受到海水沖擊的條狀水道以及與海底發生強烈撞擊的狀態,極頂周邊形成同心圓環狀,像是硬度很強,但圓環狀中間呈錐狀凹陷下去,正顯露出它內部的星核頂端輪廓。存在于火星北極大撞坑中間部位的那坨碩大的乳狀冰質物,則正好又與火衛一南極頂端的錐狀凹窩完全吻合,那正是當年碰撞發生時,由火衛一南極頂凹窩撞壓所留。
至此,造成火星失水事件的原因總算找到了,可是又是什么原因導致火衛一猛烈撞擊了它的主星呢?看來還有更深層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