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皮策空間望遠鏡最近在一顆名為G29-38的白矮星周圍,發現了疑似彗星塵埃的物質,而這顆白矮星早在大約5億年前就已經死亡了。
這項發現暗示,這顆死亡的恒星雖然很可能吞噬了它的內側行星,但卻仍然被一圈幸存的彗星所環繞,甚至連外側的行星都可能幸存了下來。這是彗星可以比主星存活更久的第一項觀測證據。天文學家相信,白矮星曾經是與太陽相類似的恒星。隨著恒星的年齡超過數十億年,它們會變得更加明亮,最終膨脹成為紅巨星。幾百萬年之后,這些紅巨星會剝離它們的外層大氣,只剩下一個致密的核心——白矮星。
“斯皮策在G29-38周圍看見的塵埃可能是在相當近的酬期內形成的。當時,一顆偏遠彗星被撞人系統的內側區域,被恒星的潮汐力撕裂成塵埃碎屑。”加州理工大學斯皮策科學中心的天文學家威廉·里奇說。
在我們的太陽系中,彗星“居住”在寒冷的外側偏遠地帶,這些區域被稱為柯伊伯帶和奧爾特星云。只有當某些東西,比如另一顆彗星或外行星,干擾了它們的軌道時,它們才會開始周期性地闖入更加溫暖的太陽周邊區域。然而,這類“熱帶之旅”的結局通常是毀滅性的。彗星會在近距離經過太陽的過程中緩慢解體,或者會直接撞上太陽。它們偶爾還會撞上行星,就像“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撞入木星那樣。
盡管斯皮策在這顆白矮星周圍看見的塵埃與被撕碎的彗星殘骸非常相似,但仍然存在著其他的解釋。一種可能的解釋是:恒星死亡很久之后發生的第二輪行星形成過程留下了這樣一個布滿塵埃的區域。
這張藝術概念畫描繪了一顆正在被撕成碎片的彗星,圍繞著一顆名為G29-38的死亡恒星,即白矮星旋轉,NASA的斯皮策空間望遠鏡觀測到,這顆白矮星周圍的塵埃云可能是由這種彗星的解體所產生的。這項發現暗示,許多其他的彗星幸存者也許仍在這個早已死亡的恒星系中公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