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許一,1981年晚春生于冀中平原一個叫下坊的小村莊。作品散見《星星》詩刊、《詩歌月刊》、《詩林》、《綠風》詩刊、《北方作家》、《青年文學》等,收入若干選本,通過自學考試,2006年河北師范大學授予文學學士學位,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員,霸州市詩詞協會副秘書長。
建筑工人在愣神
夜間十一點。工地
一個建筑工人在攪拌機前
愣神
仲春的晚上已有了幾只小飛蟲
在高懸的燈泡前
亂飛、打轉、慌張撞擊燈罩
建筑工人怕是想到了家鄉吧
家鄉的路還遠呢
在吉林?在遼寧?還是在安徽?
從一個未知的方向,傳來——
“上泥——”
愣神的建筑工人猛一哆嗦
他的愣神瞬時消失在
老父親老母親的白發
皺紋
渾濁的淚眼之間?
還是剛剛
湊近熟睡寶寶的臉蛋兒
沒來得及親吻之間?
候車廳
這里的人表情復雜
他們一撥撥地擠上這車
又擠上那車
外出務工很長時間,回家過年
應該有些興奮的成分吧
工錢還有幾個月沒給
應該有些委屈或是沮喪的成分吧
辛苦一年,最后又大口袋小包包
應該有些疲憊和急切的成分吧
家里的老人和孩子要維系日常生活
捏捏衣兜里的錢應該還有一絲安慰吧
他們一撥撥地擠上這車
又擠上那車
這里的人表情復雜
如一幅中國歷史的浮雕
賣蜜人
破舊的單車
有節奏的吱——吱聲
是他聽到的最快樂的伴唱
紅燈,停車。
“買蜜”
這位蜜蜂的代言人
已經顧不上紅燈
像一只不會水的旱鴨子
掉在了河里
在車輛穿梭的十字路口
左躲右閃,東搖西擺
他要奮力游過去
馬上給蜜蜂的生活簽約
“咣”
一輛疾弛的摩托把他撞倒
“你丫的沒見著紅燈?”
賣蜜人第一反應:
先尋買蜜人——
已經不見了蹤影
再看自己的蜂蜜
正和紅紅的東西一起
甜蜜著冰涼的馬路
閑談
天色暗下來
月亮亮起來
大黃和孩子們又滿街瘋跑
胡同口的大媽又出來閑談
今年收成還好
且不用交稅
收的糧食留下自己吃的
還賣了不少錢
還換了好多瓜
多好啊
兒子考上縣重點
賣棒子的錢就可交書費
不必多負擔
二女兒的第四胎還是閨女
但與她無關
老頭子外出打工快兩年了
小腿骨折也快恢復了
最后能把工錢要回來就算圓滿
夜色靜穆
大媽閑談
說著說著
大媽流下了眼淚
說著說著
大媽又笑了起來
外孫女磨她吃餑餑腌蒜
才暫時中斷了閑談
汽笛驚醒早晨
街道和胡同不停伸展、相連
有如脈絡
馬路上的行人和車輛
不間斷地奔跑出一些
涼颼颼的日子
汽笛驚醒早晨
時光多么像地里的野草
狠長,又一茬茬
長在了我們的眼角
生命的底片在時間里反復沖洗
身體越洗越失真
頭發卻越洗越白
兒時的一首童謠
突然喚起了滿身神采
一聲童音,一點純樸
有誰讀懂了生活的含義……
竹笛
這支竹笛
就是我少年的另一張嘴
竹笛身上舞蹈的手指
曾唱出我早年無數個朝陽與落日
現在
這支竹笛長年休息
要不是清理抽屜它會繼續休眠
我的多情與多愁
與經常不用的雜物一起保持沉默
曾經依附于它的音符哪里去了?
曾經聆聽它歌聲的人哪里去了?
曾經我的勇氣哪里去了?
曾經的我哪里去了?
刻在上面的“a little one”還在
它本身沒有任何變化
只是六個按孔一個吹孔像一個個小嘴
用力張著啞然無聲
一張木鋸
一張陳舊的木鋸
在不被人見的角落
等待命令
等待命運
它這樣待命已經很長時間了
從木鋸到舊物
從舊物再到古董或是垃圾
它見證過祖父粗糙的手掌和有力的臂膀
祖父稱它為“火龍”
它見證過父親早年學藝走神的一個細節
父親稱它為“木鋸”
也見證過我兒時那段難以釋懷的日子
我那時叫它“拉子”
鋸木的聲音讓人心碎
那飄灑下來細細碎碎的鋸末
與生命的朝朝夕夕相重合
鋸木的聲音讓人沉醉
木材做琴弦木鋸做琴弓
奏出刺啦刺啦的小曲
引起那個盛夏一陣陣經久的蟬鳴
歲月終究被一截截地鋸斷
又終究被榫卯成堅實的生活
而現在
父親的手日漸蒼老
祖父的手在蒼老中變得更加蒼老
早已閑置的木鋸
依然清瘦堅挺
它沉默不語
如一則寓言又如一部小說
注:火龍,木鋸在舊時木工行話中稱作火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