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田志軍,1971年生,17歲發表作品,1996年加入河北省作家協會;1990年至1993年出于對文化傳統的困惑,曾兩度游覽黃河數日,之后,開始大量閱讀古今中外文史哲,在《詩刊》、《詩神》、《人民文學》等刊發詩歌和隨筆多篇;1995年后寫作“停留”系列組詩之外,深入閱讀經典,漸止寫作多年,重點研讀宋代文化和里爾克、瓦雷里、卡夫卡、帕斯卡等著作,在“博弈”中理解漢語寫作的獨特語境;逐漸放棄形式、主義、流派,返回心愿之鄉,從而堅信——詩歌即是心靈史。
停留
我的頭發已灰,我的故園已逝
為了點起青春的蠟燭,我蹣跚了半個世紀
從失樂園到復樂園,從愛爾蘭歌謠朗
誦到杜依諾哀歌
還有神秘的侗族合音,那是我繼續的
十篇挽歌
五十年了,我依然沒有打開天窗
讓星辰墜落,敲打岑寂的虛無之夜
忘掉——我
但我聆聽了牧羊人的嘆息,瞭望了遠
山的惆悵
還原了炊煙的幻像,那是同一個也是
另一個我
像——橋——負擔物質的“靈”和精
神的“魂”
眺望一江春水向東流
抵達?那奔馳的群山連綿不斷
炊煙泛青,木橋旋轉
一個人的時代步入消亡
造像
窗簾掀開了早晨,英語把孩子們從夢
中驚醒
紫氣東來,機動車進入高速公路
退休的老人揮起布扇,修鞋匠擺起了
攤位
云藹上揚,朝陽揭開羞澀的紗巾
城市調控著節奏, 灰云變換著方向
晨練的老者拎起油條,鞋鋪迎來第一
個梳中分的客戶
道路逐漸狹窄,樓群開始升高
寶馬低下高貴的頭顱,無可奈何地躑
躇而行
孩子們開始大聲朗讀,淹沒了文化宮
的鋼琴
一邊是A、B、C、D——一邊是1、2、3、
4……
薄云挽起了朝陽,文明饋贈給早晨
爽風送走灰云,孩子們走進課堂
太陽高高在上,孩子們繼續大聲朗誦
氣勢恢弘,漸漸抵達了朝陽
共振
當我寫下這個題目,我觸摸了時間之劍
二十年了,它粗暴地侵略了我的日記
讓我遙想物理之水濡濕的良知
已經二十年了——
二十年,道德之水開始清冽
二十年,真理之水日趨澹泊
二十年,自然之水逐漸混沌
二十年,美學之水緩慢隱匿
青春已經散場,愛情已經塵封
古老的歌在交易所的上空劃落
它見證了一個城市的年輕履歷
以及他的膨脹、欲望、掙扎和壯志
二十年前,我不懂得愛情
二十年后,美隱避了方向
牽引
一個詞我追蹤了十五年
十五年——我追逐著——一個詞
它洋溢激情,她彌漫芳香,他舒展清
晨
走出《理想國》,奔向《太陽城》
十五年前——這是一個青春的詞
它羞澀、勇敢而明凈——
她唱響因襲的英雄挽歌,嘹亮了音箱
他攙扶憂傷的玫瑰,吶喊、彷徨而絕望
十五年后——我依舊遭遇了那同一個詞
它不僅占領了我的青年,還在挑釁我的中年
寬恕我吧——你這個黑色的幽靈
令我膽戰心寒,叫我如履薄冰,讓我戰戰兢兢
放了我吧——我已經十分清貧——也不再年輕
忘了我吧——牽引
懸浮
站在罐籠里,升與降
都如飛,像失眠者執燭的夜游
不知向何方飄渺,在何處停留
他遨游八荒,找不到回歸的方向
站在罐籠里,遺失了遠方
撕開夜幕,流瀉稀疏的螢光
燭火熄滅,他開始了漫無目的地飄流
陰氣逐漸犀利,失眠者渾身顫抖
站在罐籠里,停止了眺望
時間暈旋,像瘋狂的石榴
榨取了心愿之鄉,尋覓不朽
而螢火已經熄滅,失眠者開始眩暈與搖晃
站在罐籠里,升是清脆的合唱
站在罐籠里,降是徘徊的獨唱
時間
坐在山崗上,看夕陽西下
沒有目睹西風瘦馬,也沒有聆聽
斷腸人之天涯,彩虹搖曳
世界看上去依然年輕
感謝音樂,抵達了云層
放逐繪畫,流放天堂
我的故鄉于風中游蕩
我的青年到此止步
就這樣靜靜地看
看野草走到天上
看云兒信馬由韁
看天地變成青煙
就這樣靜靜地聽
烈焰撕裂的合唱
北京的雪
從1996年下到2007年
這是我的雪,也是我領略的雪
就像我在北京遭遇的第一場雪
2007,北京落雪,它覆蓋了鄉村
這場雪下了十一年
但在瞬間消融,在大道上流逝
在現代出租車的大門外融化
在羊湯館、增光路、國家大劇院的上空盛開
轉身即隱匿于集市
將大陸引誘到天上
將泥濘延伸到曠野
讓旅行徘徊至地鐵門口
北京的雪——宛如幻象
它打開行者背負的故鄉
就這樣老了
在推開柴門時
那斑駁的油漆下沉
那迷離的色彩啊
就這樣暗了
就這樣暗了
連夕陽也純潔了綿延的群山
就這樣老了
父親你的云嵐般的白發
我推開了一扇柴門
我的左手流落了油漆
我的右手顫抖了門拴
把一抹夕陽捧在了天上
就這樣暗了
就這樣老了
院子里的路
院子里的路
一步、二步、三步……總共十步
母親你的趔趄
卻丈量了一年
院子里的無花果
落了被麻雀嘰喳去了
伸向秋天了你還在丈量
像秋天一寸一寸高遠
秋天遠了秋聲瑟了
母親我看到了你年輕的腳
踏響的層層落葉
頓挫了時間之劍
這是你的時光
這是我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