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王劍平 符號 隱喻 擴張 語言學
摘要:任何一位潛心創(chuàng)作的小說家都會設法提高自己作品的精神容量,使有限的符號構筑起一個宏大的文本世界,貴州小說家王劍平就努力這樣做了。他善于運用隱喻手法,去達成作者、文本、讀者的三維互動,開啟文本世界豐富意蘊的大門,使符號的內涵得以“擴張”。本文結合現(xiàn)代語言學的理論,分析王劍平小說的隱喻手法的特點。
引言
小說的語言來自生活,用米·米·巴赫金的話說,叫“話語”。小說的語境是上下文,對小說符號來說,“有多少個使用該話語的語境,它就有多少個意義”。因此可以說,小說語言符號本身就已超越了一般語言學的范疇。不過,有些小說家對此并不滿足,他們不僅要求文本中的符號“超越”,還要求它“擴張”,即努力讓有限的小說語言符號包孕更多的含義。
王劍平是貴州的一位作家,他的小說“追求語詞的多義性、表達的象征和隱喻以及意義的可增生性,努力把語言從語句從邏輯句法中解放出來”。為此,他大量使用隱喻,借助隱喻實現(xiàn)了三個主體——文本作者、文本自身、文本詮釋者的相互作用,使符號意義得到擴張。
這里講的“隱喻”不是一種修辭格,“是一種通過語言表現(xiàn)出來的思維方式”。英國理論家柯勒律治指出,隱喻實際上表現(xiàn)出兩個想象過程,一是“常規(guī)世界”中發(fā)生作用的第一性想象過程,二是塑造這一世界并打上自己烙印的第二性想象過程。
那么,王劍平的隱喻是怎樣體現(xiàn)的?本文從他的幾篇小說人手,試分析他隱喻手法的運用。
一、非常規(guī)指稱型隱喻
“非常規(guī)”即是一種異樣。非常規(guī)指稱型隱喻是指,作者使用的指稱語與別的語詞組合的方式與讀者記憶認知的語言模塊逆反。這種逆反形成一種“異樣”,召喚讀者參與并進行想象,去探究其真實意義。
以下分析王劍平小說中兩種指稱語的隱喻方式。
1 時間指稱語
示例:
那天我是個好孩子,不但沒弄臟衣服,而且不用任何人監(jiān)督,自己做完了家庭作業(yè)。
——《壩基·老區(qū)》,1999年《花溪》第8期
“那天我是個好孩子”反映的是第一性想象過程,這個語句出現(xiàn)在文本世界中,就表現(xiàn)出作者要喚起讀者第二性想象過程的意圖。“那天”是個時間指稱語,按常規(guī),“我是個好孩子”是個質的判斷,這種判斷不受時間指稱的限制,而作者在這里卻制造出語言的“異樣”,即“好孩子”受到了“那天”的限制,只限定于“那天”。言外之意是,除了那天,其他天“我”都不是“好孩子”。這種“異樣”形成了一個心理空間,調動讀者去探究和想象,隱喻于是發(fā)揮作用。接著看下去,就找到“那天我是個好孩子”的原因:那天老區(qū)叔叔幫媽媽撿電線,觸電死了,媽媽很難過,認為老區(qū)是替她死的。在這樣的氛圍中,“我”就努力表現(xiàn)得與氣氛一致,因此,“我眼中之我”就是一個“好孩子”。由見,短短一句話,因有了“那天”的指稱。調動了三個主體的互動,符號意義被擴張。
2 擬聲指稱語
突突突突突突……轉,扭,攪,挖掘機打到暗河里,大水來了,沖……熱的……臭的,空了。睜開,這狗眼睛,睜開睜開……
風鉆機,突突突突突……危險……
——《痙攣》,1996年《山花》第9期
這是一篇主寫聽覺的小說。一個老礦工在透水事故中受重傷被抬到醫(yī)院,意識模糊中仍覺得身處井下。文本中多次用到擬聲詞“突突突”,這是掘進機無休止的聲音,這擬聲詞在文本中重復出現(xiàn),就不能不讓讀者尋找這個“源域”意義所要投射的“目標域”,這樣同樣就給讀者開辟了一個跨時空的心理“空地”,由此領悟煤礦工人的勞動強度及老礦工受重傷的原因。
3 名詞指稱語
弄了片刻,小男孩又站起來,繼續(xù)前行。小男孩不再沿著長了青苔的邊緣走,而是走在曠地的中間地段。在干燥而發(fā)白的中間地段,小男孩被襯托得十分耀眼。小男孩走得很穩(wěn)。在扔滿雜物的狹長的曠地上,小男孩唯一的收獲就是那只變形的易拉罐。
——《人間煙火》《拾易拉罐的小男孩》,2003年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這段描寫的五個句子都出現(xiàn)“小男孩”這個指稱,“小男孩”成了這個篇章的“重音符號”,其指稱強度明顯超過了小句銜接的需要。一般情況下,作者都不會用這樣的方法來表現(xiàn)意義,因為這會使句子變得不連貫,然而,王劍平在這個篇章中非常規(guī)地用了,這種“異樣”感促發(fā)了讀者發(fā)揮想象,去探究用意,參與文本世界的塑造。結合上文,這里的強度指稱所示的“言外之力”是:暗示讀者并引領讀者,從心靈上去掙脫那種混沌的糾纏不休的生活。
二、非常規(guī)語義搭配型隱喻
索緒爾說:“語言是最不適宜于創(chuàng)新的,它同社會大眾的生活結成了一體,而后者在本質上是惰性的。”喬姆斯基和福德爾等語言學家也提出了“模塊說”,認為,人的大腦里存在一些具有不同功能的組成部分,即模塊,比如語音模塊、詞匯模塊、語法模塊、語義模塊等,這些模塊受大腦中樞系統(tǒng)的控制與調節(jié),要想突破它并且產生審美效應卻不易。王劍平的小說語言卻努力從隱喻的角度追求對這樣的“惰性”和“模塊”的突破。
下面分析他的小說中出現(xiàn)的兩種非常規(guī)語義搭配型隱喻的情況。
1 語義內涵的異化
我們又去了第四家。老板是個四十多歲的婦人。她說,我這兒的妹妹都不錯,年輕、膽大、熱情,三位大哥一看就是有品味的行家,不多說你們只管挑。
——《疾走不休》,《貴州作家》2007年第4期
孤立地看“有品味的行家”,語義健康積極,但在文本語境中,內涵全變了:鴇母竟是在贊揚嫖客們。這種非同一般的語義內涵給了讀者很強烈的感受,由此擴張了心理空間,參與了文本的完成;同時,也體現(xiàn)了作者突破語言“惰性”的能力。
2非連貫意合句的使用
我和林欽相互間的小動作都做得很成功,她弄平了衣物的前襟。在沙發(fā)布的褶皺間,我觸到她襯衫上掉下的一只紐扣,林欽,林欽,林欽。
——《墻的其他概念》,《鴨綠江》1998年第1期
有時候,此話語和彼話語之間,只有意義上的聯(lián)系,沒有語言形式上的聯(lián)系標志,這就是所謂的“意合”。而且意義關系越清楚,對形式聯(lián)系的需求就越減弱。由于是“意合”,所以,給讀者留出的心理空間也很大。文本中“林欽”是“我”妻子的名字,“我”知道了妻子的外遇,并“在沙發(fā)布的褶皺間”,“觸到她襯衫上掉下的一只紐扣”。這里,作者同樣沒有依照一般“模塊”寫下去,而是讓人物的思緒突然斷裂。出現(xiàn)了“我”對妻子名字的默念。這一句與上文語義沒有任何形式上的聯(lián)系,但讀者通過第二性想象過程能從中能讀出“我”的復雜情緒。
三、非常規(guī)篇章結構型隱喻
王劍平還善于在篇章結構上“埋設”隱喻,以調動讀者的想象和參與。下面以三段篇章的特殊結構示例說明。
1 離散
離散即有意拆散篇章結構符號的邏輯聯(lián)系,使它們分散疏離。
示例:
隨后父親開始沒白天沒黑夜的酗酒。酒后又咆哮著,在我們那個小小的家里轉來轉去,如同一只無路可走的狗。接著,父親還會顛三倒四的罵一些粗話。
文化大革命
紅色尖刀連
穆桂英連
連長
組織上決定讓你和她結婚
紅色專政
地主分子
野種 野種
婊子 婊子
——《墻的其他概念》,《鴨綠江》1998年第1期
這個句段中可見,“父親”脾氣不好,時常罵母親打大哥,是什么原因文本沒有做具體描寫,而是分列了一組關鍵詞。這組詞的每個詞語都是另起的,造成突出的結構離散,但讀者仍可用“意合”法窺見其中端倪。關鍵詞“能指”之間的關系很隱蔽,看似無關,卻建立在作者運思的完整與嚴密上,作者對讀者在一定的文本語境中的想象力很有信心,他有意壓縮信息,隱蔽意圖,讓讀者根據(jù)這幾個關鍵詞并聯(lián)系文本語境去接應、整合,把分散的事實、現(xiàn)象聯(lián)結起來打上自己的“烙印”。
2 緊密
緊密即句子之間的結構關系密切,絲絲入扣。
示例:
雖然光線不十分好。不過目力所及也還算得上清晰。天花板是由八塊水泥預制板封的預,八塊預制板的拼裝相當粗糙,縫與縫之間的銜接留下了過大的空隙。盡管水泥預制板蓋就的頂墻上了一層白灰,縫與縫之間也填充了足夠分量的砂漿,但整塊天花板是凸凹不平的。特別是第三第四第五,三塊板的拼接最為明顯。這是我非常熟悉的,我在這塊天花板下生活了許多日子,當然再熟悉不過了。
——《墻的其他概念》。《鴨綠江》1998年第1期
這個篇章由五個句子構成,除第一句啟句和最后一句結句外,作者都在描寫天花板,“天花板”以及相關的“八塊預制板”是這個篇章的主位。這個篇章是分枝鏈條式加連貫平行式的主位推進程序,信息密集,看不到預設。這樣的語言表達看似沒有隱喻,而隱喻就存在于這個旬段之外——“我”對天花板的熟悉度達到過了頭的地步,這天花板并沒有什么特殊之處,作者這樣寫的意圖是什么呢?結合上下文的想象和思考,讀者就會悟出其隱喻的含義:人物的心靈空虛,生活極為單調,“天花板”反射的就是“我”的生活和內心世界。
3 完整卻不完鰭
這樣的隱喻主要體現(xiàn)在小說的結尾上。所謂完整性,指的是在認知、審美方面,充分實現(xiàn)了作家的意圖,而不在于事實、時間、過程是否完結。王劍平解釋為:“有兩種結尾,一種是,一個人騎著馬走來,走到讀者的面前就停住了,一種是,一個人騎著馬走來,走到讀者的面前卻沒有停下來,還在繼續(xù)走。”他談的第一種是既完整又完結,第二種卻是完整而沒有完結。第二種的結構,字面意義結束而隱喻意義繼續(xù)延伸,這樣給讀者的空間更大。
示例:
被弄上來的人胳膊人腿,全都送到職工醫(yī)院。太平間擺放不下,停在醫(yī)院門前的水泥壩子上。醫(yī)生們要把零散的肢體拼裝還原成完整的人,奇·隆的是,怎么拼都不對。有人出點子,管他誰是誰,只要是個人形就成。按一頭、一軀干、四肢的要求,拼出了四個人,加上兩個完整的,一共六人。拼完了,醫(yī)生大吃一驚,竟多出一條人腿。
——《壩基·壩基》,《花溪》1999年第8期
小說在“竟多出一條人腿”這里戛然而止。其實情節(jié)并沒有完結,還可以再繼續(xù),而作者的機智就在于:已將小說的主題——工地上工傷事故的殘酷表現(xiàn)得很完整了,那就把故事的完結交由讀者自己在第二性的想象中完成。這樣的結尾使文本跨越了具體的時空,形成“再時空化”的文本語境,符釋意義大大擴張。
結語
王劍平在創(chuàng)作中努力探尋小說語言的本質,而隱喻手法幫了他的忙,使他的小說語言總是處在三方主體間的對話狀態(tài)中。三者中,文本作者這個主體起著支配的作用,控制著文本的向度和讀者思維的脈動,使語言符號的所指得以“擴張”。他的小說之所以能達到這樣的效果,是他的“話語必須有所作為”的觀點在起作用,在這樣的思想主導下,他的創(chuàng)作思維時時處于兩種想象的過程中,擺脫了被動地對生活的描述。
(責任編輯:水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