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鄉愁詩 情感內涵 思家念國
摘要:唐以前鄉愁詩真切地記載了不同時代、不同詩人不同的情感內涵。唐以前鄉愁詩的情感內涵具有時代特征其不斷地豐富與深化為唐代鄉愁詩的大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詩歌是吟詠性情為主的文體,抒情是鄉愁詩最根本的特征之一。唐以前鄉愁詩的情感內涵有明確的情感指向。何謂鄉愁?抒情主體首先要表現為與故鄉的疏離狀態,這種疏離包含身體上與心理上的。然后產生其找尋家園的沖動,主要表現為對故鄉、親人的思念之情和回歸之念,以及漂泊在外的羈旅情懷,乃至對政治意義上的故鄉的皈依和對文化意義上的故鄉的向往。本文論及的鄉愁不僅僅是尋找家園的沖動、思念家鄉的親人,更有一種“文化尋根”或者“精神皈依”的指向,抒情對象包含與故鄉相關聯或者引起詩人對故鄉產生某種想象的人、事、物。
一、“風”、“騷”中鄉愁詩的情感內涵
鄉愁詩創作是典型的“為情造文”,少有“為賦新詞強說愁”的造作之文。對中國古人而言,鄉愁是一個無法解開的情結。離鄉之人對故鄉的“一往情深”,在鄉愁詩創作中多表現為對鄉國地域的歌頌、懷念以及對從事建設鄉國的政治活動的莫大熱情。在相對原始的農耕社會中,古人作品的鄉土之,隋表現在詩歌中比興物多為山川河流、花草蟲魚等,如農業生活詩和農業祭祀詩的創作、戰爭徭役詩中對故土家人的懷戀、對破壞穩定的農業生活的戰爭的怨恨等,這一點在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里面就有比較集中的體現。
四言詩時代的《詩經》是鄉愁詩的肇始和奠基,其樸素誠摯的鄉愁帶有深刻的農耕文化的烙印。農耕時代的勞動群眾和下層官吏離鄉背井地去服勞役、兵役時,或因戰亂、自然災害而流落他鄉時,常常念及家鄉的農事,從心底萌發出對故土的懷戀。據筆者統計,《詩經》中的鄉愁詩約有50首。它們以“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創作精神,真實地記錄了周代先民的質樸鄉愁,飽含對家園舊邦的具體情感指向,體現濃郁的血緣倫理觀念。情感內涵具有周代社會的時代特征,既有因戰爭、徭役被迫離開家鄉的勞動人民發出的思鄉吶喊,也有官卑位低的小吏對于為王事在外奔波不能回到家鄉而產生的思鄉念親之情。《詩經》中描寫家庭生活、表現家庭成員間深厚情感的鄉愁詩多哀而不傷,如寫夫妻之情是“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王風·君子于役》),“愿言思伯,使我心疼”(《衛風·伯兮》);寫戰士思家是從“薇亦作止”、“薇亦柔止”到“薇亦剛止”(《小雅·采薇》)。
《詩經》時代的鄉愁詩,對父母的依戀是最大主題。父母是農耕家庭中的核心,離家之人念念在茲,如寫母子之情的有“出則銜恤,入則靡至”(《詩經·小雅·蓼莪》)。對父母的無限眷戀和依偎,也是對鄉土家園的認同。如《小雅·四牡》的主人公是一位受王命派遣、長期出使外地的使臣,他自抒其思家之情道:“豈不懷歸?王事靡盟,我心傷悲。……豈不懷歸?是用作歌,將母來諗。”縱使如《唐風·鴇羽》中服役在外的莊稼漢,內心仍拋不下對父母的掛念,只不過他所掛念的更為具體,是父母的衣食:“不能藝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蒼天,曷其有所?”
屈原的鄉愁詩所體現的樸素的思鄉之情和深沉的愛國之情是對《詩經》時代鄉愁詩繼承與發展的典范。屈原被放逐后創作了大量貶謫鄉愁詩,與《詩經》中征夫戍卒想念故鄉不同,屈原《楚辭》中的鄉愁詩是鄉愁政治化的升華。他將家國興亡、社會群體命運與個人理想的矛盾沖突一并寫入,這使得他的貶謫鄉愁詩既有樸素的思鄉之情,深愛著自己的家鄉,不忍離開故土;同時又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深情,懷著“上下求索”的理想,為之游歷奔波。這種強烈的內心沖突表現在《九章·哀郢》中“羌靈魂之欲歸兮,何須臾之忘反;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遠”的直抒胸臆,也表現在“鳥飛返故鄉兮,狐死必首丘”的藝術類比。屈原的鄉愁詩常將主人公置身于一個光怪陸離的情境中,在去與留的矛盾心態中表現一種悲切流連、抑郁躊躇的思緒,如《離騷》的結尾部分。《楚辭》的鄉愁并不局限于一己的故土之思和個人的骨肉親情,還賦予故鄉更為廣泛的政治上的意義,從而由對自己親人的血緣親情和家鄉故土的摯愛升華為一種強烈的愛民族愛國家的情結,最終使得鄉愁具有了一種更為廣泛的意義。
二、漢魏時代鄉愁詩的情感內涵
漢代鄉愁詩的內容多寫游宦求學中的鄉思,思想內涵有所變化。從漢代開始,文人多為求學求仕而遠離家鄉,自然會產生濃烈的思鄉之情。社會劇變的建安時期,文人內心深處濟世安民的理想和建功立業的豪情被喚醒,折射到詩中便是多反映社會動亂,交通不便,有家歸不得,或無家可歸等主題。漢末社會動蕩,戰亂、瘟疫、饑荒等造成大量人口遷徙流離,更多的人們在顛沛流離中思念家鄉。漢末鄉愁詩與前面的鄉愁詩相比,血緣之情淡化了,男女戀情上升為主要的抒發對象。《古詩十九首》中游子思鄉的對象更多的是妻子,夫妻情愛被放到了突出的位置,思鄉和懷內、鄉情和男女愛情相互交融、密不可分。作者在飽嘗求仕的艱難中,在政治理想和愛情生活的雙重失落中,對家中妻子空房獨守的悲哀有更加深刻的體驗,所以在鄉愁詩創作中自然而然地將對妻子的思念融入其中,使鄉愁的表達更加深婉細致。
漢代太學和私學的空前發展對漢代詩人的培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刺激了文人求學求仕的熱情,使得大量的學子背井離鄉涌人長安。人生地不熟的異鄉遭遇,負笈求學的艱難困苦,仕途前路的生死未卜,必然激發詩人濃濃的鄉愁。烽火連三月的日子,何人不起故園情?因此,王粲《登樓賦》中的鄉愁凄楚而強烈:“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情眷眷而懷歸兮,孰憂思之可任”,“悲舊鄉之雍隔兮,涕橫墜而弗禁”,思念家鄉的無限鄉愁,思念北方中原的深沉憂民之思,使他的鄉愁諍隋感飽滿、真實感人。
生逢亂世的鄉愁,越發凸顯親情的珍貴,彰顯游子思歸的強烈。即便是一代梟雄曹操,一生戎馬生涯,胸懷天下,也對故鄉每每難以忘懷,思鄉情濃之時,不由得吟出:“冉冉老將至,何時返故鄉”,“狐死必首丘,故鄉安可忘”(《卻東西門行》)。歸鄉而不得時,心中悲苦之極,幾可“顧影自憐”,“佇立望故鄉,顧影凄自憐”(陸機《赴洛道中作詩》)。
三、兩晉南北朝時期鄉愁詩的情感內涵
魏晉南北朝鄉愁詩體現出個人情感表達與時代特色結合趨向。兩晉南北朝鄉愁主題基本上沒有超出先秦漢魏思鄉詩所拓展的思想內涵,主要表現的還是游宦羈旅和邊塞征人的思鄉情感。如陸機的《擬古詩》中的《擬明月何皎皎》、《擬涉江采芙蓉》,其他如潘岳的《河陽縣作詩二首》、《在懷縣作詩二首》都是敘述自己的經歷,通過季節的變化和景物的描寫來抒發自己的感想和表達對家人的懷念。西晉張翰為宦在外,見秋風起而動莼鱸之思,遂辭官還鄉。一陣秋風竟有如此魔力,鄉愁盡在風里。其他像陸機的《贈尚書郎顧彥先》、湛方生的《懷歸謠》、陸沖的《雜詩二首》等都是這一時期比較好的鄉愁詩。
在梁陳詩人的筆下,像《關山月》、《胡笳曲》、《雨雪曲》、《隴頭水》等樂府題目幾乎成為專寫邊塞鄉戀的固定題目,在情感的表達上也繼續保持漢末以來鄉情和愛情的融合。而庾信寄身北朝、終身未歸的經歷,及其所表達的羈留北方的“鄉關之思”,是“分裂時代才有的特殊人生”。他承受著亡國、羈旅帶來的雙重心理壓力,不斷地反思人生、緬懷故國,想念故主。文人虛擬邊塞將士抒發鄉愁的作品是這一時期的主要內涵之一,詩人站在戍邊戰士的立場上,想戰士之所想,言戰士之所欲言,以自己的心理來揣測戰士之思而抒寫鄉情。這些邊塞鄉愁詩中既沒有《詩經》中征夫情感中的農耕生活色彩,也沒有軍幕文士鄉戀的功業未就之愁、歲月蹉跎之恨,只是一種對朦朧故鄉和家中妻子的強烈思念,情感單純真摯。
東漢至魏晉時期,大量詩人進行鄉愁詩創作,在數量上超過了《詩經》時代,詩化語言也從四言為主向五言為主轉變,詩句承載的情感內涵更加豐富。之后的隋代在鄉愁詩創作上僅是一種過渡,為古代鄉愁詩創作的第三次高峰鋪墊。隋代薛道衡的《人日思歸》:“人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人歸落雁后,思發在花前。”游子鄉愁的抒發別致動人。楊炯邊塞詩《從軍行》中的“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寧為百夫長,勝做一書生”,也寫得壯懷激烈。這都為唐代鄉愁詩抒發征夫戍卒的思鄉之音,表達離家遠游的羈旅生涯,從情感基調上作好了鋪墊。
綜上所述,唐以前的鄉愁詩為唐代鄉愁詩在內容上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唐以前鄉愁詩的抒情主體由《詩經》時代的平民轉變為士子文人,思念的對象也由對父母的關注轉為對夫妻感情的重視。唐代以前鄉愁詩既有征夫戍卒的思鄉之情,又有仕途困頓的詩人在貶謫流放等狀態下所表達的思鄉之情,還有在山河破碎、國破家亡的特殊政治背景下所產生的思戀祖國的沉痛之音。隨著唐以前鄉愁詩情感內涵的不斷豐富與深化,藝術上不斷地走向成熟,為唐代鄉愁詩大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運濤,中國經典文學傳承的人文精神及其表現[J],遼寧教育學院學報,2006(5):121-123
[2]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53
(責任編輯:呂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