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繁漪 悲劇 根源 現實意義
摘要:繁漪是《雷雨》中的悲劇人物形象,是封建制度的犧牲品,包辦婚姻、男尊女卑思想及女性在經濟上的不獨立都讓她無法徹底反抗;她果敢強悍,敢給自己做決定,雖然與命運的抗爭以失敗告終,還是引起了讀者的生命力感和悲憫感。
作為《雷雨》這部劇整個悲劇的靈魂,繁漪被曹禺先生稱為“最為炫目的一道閃電”,她敢愛敢恨、與命運抗爭的突出個性給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繁漪一直以來就受到眾多學者關注和研究,對這個形象及其性格也是眾說紛紜,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筆者認為,她是可愛的,既有舊式女性的保守和溫順,又有新時代女性的果敢和智慧,全身上下都流著熱情的血。只是,不公的命運讓她生在了那個時代,嫁進了周家,連原本美麗的心靈都受到了壓抑和扭曲,以至最后一步步地走向了悲劇。
一、繁漪的悲劇根源
(一)社會根源
1 封建制度的犧牲品
繁漪的悲劇是沒有愛情的婚姻悲劇,她嫁給周樸園完全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結果,所以說,包辦婚姻是她悲劇命運的起因。在中國,長期以來都是高度男權制,男尊女卑思想嚴重,在愛情里,女人就是弱者,依附于男人而生存。一個沒有戀愛自主權利的女孩,還沒有體會過愛人的滋味,就要去一個陌生的地方,做一個與自己以前的生活完全沒有交集的男人的妻子,她的心情是復雜的,雖然愛情和家庭都讓她新奇和向往,但同時也會有些遺憾和恐慌。命運弄人,丈夫——周樸園兇橫而又強權,“他說一句就是一句的”,在周公館里,繁漪失去了自由,沒有愛情,一直飽受他的壓抑和折磨,所以,更談不上生活幸福,她精神上受到了摧殘,在無愛的婚姻里漸漸被磨成了一個石頭樣的人,“安安靜靜地等死”。
雖然,繁漪已經嘗到了包辦婚姻的苦,她作為不幸婚姻的犧牲品令人同情,但是,作為一個母親,她明明知道自己的兒子喜歡四鳳,卻對他的選擇大加阻撓,并提醒他說:“她始終是個沒有受過教育的下等人”,并決然地說,“我的兒子要娶,也不能娶她”,她仍在以門當戶對的封建標準設計周沖的幸福。這恰恰反應了繁漪真實的封建貴族意識、等級觀念、門第思想和家長意識,可以看出她的意識深層還潛伏著某些軟弱的、妥協的因素,仍然備受封建倫理道德觀念的束縛。
2 經濟上的不獨立
繁漪的不幸還與經濟情況密切相關,經濟上的不獨立直接導致了她人格的不獨立。自從嫁入周公館后,她與外界的聯系就漸漸減少,在家里做起了“闊太太”,在經濟上依附于周樸園。盡管她對周樸園的禁錮和摧殘感到痛苦,并且不遺余力地進行反抗,但卻從沒想過與騙了她18年的周樸園徹底決裂,也沒想過以獨立的意志一個人逃脫這令人窒息的牢獄,尋找新的出路。也正是因為經濟的不獨立,她只能在家里呆著,時間久了,對愛最基本的判斷力也就減弱了。當她需要一個人來依賴時,陰差陽錯的,周萍出現了,她以為這就是自己盼望已久的愛,以至于她為一份不值得的愛喪失了心智,在愛情里面失去了方向,迷失了自我,釀下了大錯。
(二)人性根源
1 人性的自私
周樸園是自私的。心里惦記著曾經愛過的女人,但又娶回另外一個人,僅僅是作為自己展示家庭完美而有序的工具,沒有愛情,沒有溫暖,給她的只有空洞和絕望,將她置之于冰冷的周公館里。不理不問。就是在這樣一個壓抑又沒有自由的空間里,繁漪開始了從文弱順從到果敢陰鷙的轉變。
周萍是自私的。他像他父親一樣冷酷和自私,激情過后他害怕了,于是他開始逃避,尋求一切可以“拯救”自己的方法,不僅在酒精中麻痹自己,還在四鳳身上尋找自己需要的“青春”和“美”。可是,他從始至終都沒有想過繁漪的感受,他拒絕回憶和她在一起的一切事情,從骨子里抗拒她,當繁漪向他哀求,表達自己的心愿時,他大叫“你是我想不到的一個怪物”、“你真是一個瘋子”。如果說是周樸園讓繁漪開始變得陰鷙,那么他就加劇了這種轉變,就是他的絕情和冷漠打碎了繁漪心中的夢想和期待,讓她徹底變成了一個無愛的人。
繁漪也是自私的。為了周萍那自以為是的“愛”,她喪失的不僅是名譽、地位,還有人格和尊嚴,最終使自己處在了一個“母親不是母親,情婦不是情婦”的位置。缺乏責任感的周萍離開她,擺脫她,這對繁漪來說無疑是五雷轟頂。沒有周萍,就意味著又要置身于墳墓一樣令人窒息的生活。她毫無辦法,所以只好抓住周萍不放手,想重拾起一堆破碎的夢,救出自己。為了抓住眼前唯一可信的人,為了自私的愛,這個被困在大家庭的女性,反叛常規道德,果敢地使出全身的解數,挽留、乞求、威逼以至于抗爭。面對周萍的毫無反應,她選擇采取瘋狂的報復,甚至不惜犧牲親生兒子的性命,也只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
2 人性的軟弱
雖然繁漪對周樸園的反抗,帶有個性解放思想和跟封建專制斗爭的性質,可是她性格中的封建性,使她的反抗不能不帶有舊式女人的痕跡,具有軟弱無力的特點。也可以說,繁漪對壓迫的反抗,對人意志自由的追求,完全出于她身上原始的野性,她對周公館既有心理上的排斥,也有事實上的依賴。她對周樸園的禁錮和摧殘感到痛苦,使出一切力量進行反抗,卻從沒想到要與周樸園徹底決裂,到周家以外去呼吸更為自由的社會空氣。她的反抗帶有某些蒼白的病態。這正是她無法擺脫的性格弱點。
二、繁漪悲劇的價值和意義
悲劇是殘缺的美,人性的弱點,人生的苦難,是生命悲劇性存在的必要條件。朱光潛認為:“悲劇往往使我們覺得,宇宙間有一種人的意志無法控制,人的理性無法解釋的力量,這種力量不是善惡是非的區別,是把好人和壞人一起摧毀。”在這一點上,我認為曹禺先生和他是有共識的,因為他自己也說,《雷雨》所顯示的,是他所覺得的天地間的“殘忍”;他表現的是對宇宙自然法則的憧憬。作為《雷雨》中“最為炫目的一道閃電”,繁漪的悲劇人生充分展示出這樣的特點。解讀這一形象,留給我們的審美感受無疑是多方面的。
首先,繁漪的悲劇讓我們感覺到一種生命力。在她出場的時候,作者是這樣介紹她的:“她是一個中國舊式女性,有她的文弱,她的哀靜,她的明慧——她對詩文的愛好,但她也有最原始的一種野性。”無疑,繁漪是劇中最“雷雨的”,她身上的雷雨性格與自然中的雷雨現象遙相呼應,她的每一次出現都會讓空氣更加煩悶,是她將整部劇推向了高潮。在最后一幕徹底和周萍決裂后,她選擇了同歸于盡。不僅拉來周沖,還在眾人面前宣布自己和周萍的關系:“(指周萍)就只有他才要了我整個的人,可是他現在不要我,又不要我了”,“是你才欺騙了你弟弟,是你欺騙了我,是你才欺騙了你的父親。”徹底揭露了周萍的虛偽,這種場面讓人覺得撕心裂肺,如雷轟頂!此時,繁漪的身上敢愛敢恨的烈火燒到了極致,她生命里“最殘酷的愛和最不忍的恨”迅速爆發。在壓抑和專制之下,繁漪選擇了反抗,在與命運的較量中,她身上所爆發出來的生命力讓我們敬畏。雖然,她最終還是走向了毀滅,但是她在命運面前的渺小和無力,又恰恰展示了她生命力的偉大和崇高,她身上有種不同尋常的生命力在抗爭,哪怕面對最后的毀滅也絕不屈服。
其次,繁漪的遭遇讓我們有悲憫感。正如作者所感:“我想她應該能動我的憐憫和尊敬,我會流著淚水哀悼這可憐的女人的。我會原諒她,雖然她做了所謂‘罪大惡極’的事情,——拋棄了神圣的母親的天責。”我們知道,繁漪不是天生就這樣陰鷙和乖戾,同當時許多女性一樣,她們有著美麗的心靈,但又都是封建禮教的受害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把她送進了悲慘命運的門內,讓她曾經美麗的夢想破滅,繁漪呼喊著:“我的心并沒有死。”“我的心,我這個人,還是我的。”她因愛而勇敢,也因愛而脆弱。在抗爭中,她燃燒了自己也在所不惜。這樣一個有個性、有追求的、敢于抗爭的女性,在一個畸形的環境中性格被完全扭曲,所以,“她的不幸更讓我們憐憫和尊重”。
恩格斯指出:“在任何社會中,婦女解放的尺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繁漪對自由和個性解放的追求以悲慘的結局而告終,這是女性的自由意志在封建社會倫理道德束縛下遭到的厄運。從表面上,她失敗了,但是她敢于同命運頑強抗爭和不屈的精神卻深深印入讀者心中,震撼著每一個人。
參考文獻:
[1]溫儒敏,祖謨,中國現當代文學專題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2]陳思和,中國現當代名篇十五講[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3]雷達。李建軍,百年經典文學評論[c],武漢:長江文藝出版設,2004
[4]王麗娟,本能與意志的徒然掙扎[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4)
(責任編輯:呂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