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你為一些全球最大的連鎖超市供應早餐谷物、瓶裝啤酒和切片面包,或者你是全球最大的肉類生產商之一,你購買玉米喂養牲口,然后從賣肉中獲取利潤。
現在再想象一下:由于干旱造成俄羅斯谷物嚴重歉收,小麥、玉米及其它農產品價格在短短數周內猛漲了50%,而這些農產品在你的生產成本中占了很大部分。
更糟的是,俄羅斯還下達了糧食出口禁令。這正是泰森食品、百威英博、通用磨坊、家樂氏和卡夫等公司眼下遭遇的情景。然而,與深感驚慌的許多投資者不同,這些大型食品公司很可能經受得住大宗商品市場的動蕩。
為什么呢?銀行界人士和業內高管表示,2007-2008年糧食危機中的慘痛經歷,讓各大食品公司學乖了,如今它們都使用了衍生工具,因此不會受到最新這輪農產品漲價的沖擊。它們已開始感受到了使用衍生品的好處。這些公司紛紛告訴投資者,它們采用的大宗商品對沖策略,將使它們大體上得以免受小麥、玉米和大麥價格飆漲的影響。
半個多月前,人們開始認識到俄羅斯谷物問題的嚴重性,谷物食品及方便食品生產商家樂氏召開了一次電話會議,會上向投資者表示,該公司對各類大宗商品進行了90%的對沖。
全球最大的啤酒生產商百威英博近日表示,該公司對2011年底前購買的大麥都進行了對沖,從而避免了嚴重的成本問題。受俄羅斯和烏克蘭旱災影響,大麥價格過去一個半月翻了一番。
幾周前,在俄羅斯谷物短缺問題尚未急劇惡化、該國尚未下達出口禁令時,通用磨坊首席執行官唐穆里根已向投資者表示,該食品公司為2011財年(從6月算起)進行了“約50%的對沖”。
跨國食品公司越來越多地使用衍生品鎖定遠期價格,這與2007-2008年的情況顯著不同:當時原材料價格飆漲讓它們措手不及;它們試圖把增加的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卻引起消費者反彈。
如今許多進行了對沖的公司,正是上回遭受重創的公司。當時它們一邊面對著生產成本上漲(這在危機初期侵蝕了它們的利潤率),一邊面對著消費者對售價上調的憤怒(一些消費者因此拋棄這些品牌,投入自有品牌分銷商的懷抱)。
銀行界人士估計,全球各大食品公司中,在2007-2008年危機后展開新對沖操作的公司多達三分之一。“3年前的價格震蕩,肯定促使許多公司把原料成本問題提上了議程,”與數家大型食品公司有密切業務往來的一位銀行家表示。“首席財務官們也變得更能接受對沖思想。” 2007-2008糧食危機之于食品業,正如1990年海灣戰爭引發的油價飆漲之于全球航空業——就是一記警鐘。摩根大通駐倫敦農產品業務主管威爾施羅普希爾表示,從那以后,各企業“更加注重價格風險管理,并實施了對沖”。
此前很多年里,食品公司并不太擔心會遇到價格突漲的情況。只有一些規模最大的公司進行了對沖,而且它們通常只對價格波動較大的若干大宗商品進行對沖,如咖啡、糖和可可。
對于小麥、大豆、牛奶和玉米等其它重要農產品,它們一般都不進行對沖,因為它們認為這些農產品的價格相對穩定。此外,按照行業慣例,一旦生產成本上漲,它們就會轉嫁給消費者。在2007-2008年危機中,這些公司認識到,消費者的忠誠是有限的。
為此,它們全面檢討了各自在購買遠期產品上的習慣,進而紛紛在芝加哥、紐約、倫敦和巴黎等地的大宗商品交易所購買期貨和期權合約,以此鎖定原料價格。它們還直接和華爾街銀行打交道,進行所謂的“場外”衍生品交易(此類合約不在交易所交易)。銀行界人士表示,與天然氣、銅等其它行業常見的各種復雜衍生品相比,食品公司的對沖手法大多比較簡單。
這種轉變仍在進行當中。有些公司至今仍在討論是否使用衍生品,有些公司才剛剛開始使用。巴克萊資本駐倫敦的農業大宗商品銷售總監史蒂夫杰西表示,食品公司態度上的主要轉變發生在過去6-9個月內。
對沖已成為一種戰略選擇,而不再是某些特定時候(如價格下跌時)的投機行為。
盡管如此,銀行界人士表示,食品行業的對沖期限比其它行業都要短,比如能源或金屬行業企業的對沖期限有的長達10年。由于農產品供應會因天氣狀況、植物病蟲病和種植情況而逐年變化,企業不愿鎖定12-18個月以后的價格。
但新英格蘭咨詢集團首席執行官加里斯蒂貝爾警告,對沖本身可能引發各種意想不到的問題。他說,2009年,有些跨國公司買進了太多對沖合約,當價格走低時,就平添了許多成本。能夠把小麥價格推上近兩年高位的危機并不多見。斯蒂貝爾表示:“進行一些對沖是有好處的,但對沖過多就會適得其反。你要應對的是一些‘黑天鵝事件'。”